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马克·吐温 传记:美国作家、演说家

时间:2020-10-18 17:29:37    来源:

马克·吐温( Mark Twain,1835-1910),是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小说家。他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父亲是一个地方法官,家庭负担繁重,曾遭破产。他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他当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排字工人;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的航船上当过水手和舵手。马克吐温对这一段生活经历,十分珍视,一九○七年他在伦敦一次英国工人欢迎他的集会上称英国工人阶级是他“自己的阶级”,说明他经常记着自己是劳动者出身。

一八六一年南北战争爆发,密西西比河航运萧条,马克吐温到西部去找矿,但辛苦了几年一无所得。他来到弗吉尼亚城,先后在《事业报》和旧金山的《晨报》当记者,开始写通讯报道和幽默小品。“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就是在那个时候采用的,原来是水手术语,意思是“两得”,等于“十二味”,水深“两得”,表示船可以安全通过。

马克吐温开始创作时,正是美国“幽默文学”极为繁荣的年代。这种文学根源于西部的口头文学,特点是诙谐,夸张,旨在逗乐。马克吐温在这种传统影响下创作。但他不是为幽默而幽默,而总是把幽默的描写和对社会的讽刺结合起来。《竞选州长》(1870)是他早期写的讽刺小品,写一个天真老实的人去竞选州长,结果被资产阶级报刊诬蔑为“伪证犯”、“小偷”“盗尸犯”、“贿赂犯”,弄得下不了台,只好“举手投降”,退出竞选,说明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选举”实际上是对人民群众的欺骗。报刊被政客收买,不能成为人民的喉舌,反成了造谣中伤、讹诈恫吓的工具。另一个短篇《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揭露“人人平等”的美国对华工的迫害。故事由一个名叫艾颂喜的中国人用书信体叙述。这个天真的中国人听说美国“人人自由、人人平等”,“不问国籍、信仰和肤色,都一视同仁”,就毅然离开“灾难深重的故乡”,到这个人间“天堂"。谁知他一上岸就被警察脚踢棍打,“行李被没收”,他一文不名,外出找工作,又被警察抓走没钱贿赂,只好进监狱。艾颂喜这才明白“美国天堂究竟有什么样的“自由”

从马克吐温早期写的短篇小说看来,这位滑稽的幽默作家,实在是个社会批评家。他运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像一面面哈哈镜,把事物丑恶之点放大了好几倍,叫人看得分明。这是一种揭露和讽刺社会的手段。他常常以天真单纯的人作主人公,如《竞选州长》、《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讽刺以贫富论贵贱、见了大钞票眼红的《百万英傍》(1870),也描写这样的主人公,以便揭示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人物的觉悟过程,用闹剧式的滑稽手法表现主题思想,达到预期的讽刺效果。在这个时期,马克吐温对美国民主社会抱有幻想,所以他的幽默具有乐观诙谐的特色,讽刺带点嘲弄意味较为轻松七十年代初,马克吐温结婚后定居在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从这个时候到九十年代初,马克吐温写了许多长篇小说。

他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是与另一个作家合写的。小说通过霍金斯一家投靠亲戚的故事,描写美国南北战争后政治上的腐败现象和投机风气。从马克·吐温执笔的章节看来,他主要创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塞勒斯和狄尔沃绥。塞勒斯是个小市民,家里穷得饭也吃不上,他还一天到晚做发财梦。马克·吐温把他处境的穷困和幻想的可笑进行对照,创造了幻想发财的小市民形象。狄尔沃绥是企业家兼政客。他买卖选票,投机欺诈,好话说尽,坏事做绝,是个典型的政客。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揭露了西部投机家、东部企业家和政府官吏怎样三位一体掠夺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小说在这方面的描写都有史实根据。当时报刊揭发了政府机关许多贪污受贿的丑闻,马克吐温把这些现象通过艺术夸张手法表现出来,证明所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七十年代并非“黄金时代”而是“镀金时代”。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这个名称来概括那段历史时期。

一八七六年发表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有名的儿童惊险小说,描写南北战争前的一个小城镇上的孩子汤姆·索亚不满意枯燥乏味的生活环境追求新奇的冒险生活。作者把生气勃勃的儿童心理同陈腐刻板的生活环境加以对照。汤姆厌恶死读书,不喜欢听催眠一样的布道,讨厌虚假的社会礼节,常常在课堂上“捣乱”,在教堂里“恶作剧”,后来幻想当强盗。小说描绘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而且细致人微饶有风趣,这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个新发展。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马克吐温最优秀的作品。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以前。黑奴吉姆听说女主人要卖掉他就逃出来想到北部自由州去。路上遇到为逃避父亲毒打而流浪在外的白人孩子哈克。他们两人结伴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逃亡,一路上相互依靠,结成牢固的友谊。但是他们找不到通往自由州的市镇,反而碰上自称“国王”和“公爵”的两个骗子。这两个骗子企图卖掉吉姆,哈克在汤姆帮助下把他救了出来。两个骗子招摇撞骗被人抓住,得到应有的下场。小说中的吉姆勇敢坚强、忠诚无私,是向往自由的黑人形象。他并不因为处于奴隶地位而卑躬屈节,他始终保持独立自由的思想,不听从命运摆布,向往自由的生活。小说中心人物哈克,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已经出现过,也是向往自由的人物形象。一开始,他像当时一般白人对待黑奴一样,时常戏弄吉姆后来发现吉姆诚挚无私,“是个挺好的黑人”。他同吉做了知心朋友以后,心里很矛盾,一方面愿意帮助吉姆逃跑,另一方面又怕人说他“帮助一个被追捕的奴隶逃跑”,将来“得到阴间去下油锅”。他想告发吉姆,但是一想到他们之间的友谊,一路上互相帮助的情景,下定决心帮到底用马克吐温的话说,“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畸形的意识”,是指奴隶制的反动宣传对儿童的影响,“健全的心灵”正是马克吐温赋予哈克的不论种族肤色,人人平等的民主理想。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描写代表了马克吐温多方面的风格。在描写密西西比河一带城乡的贫困景象时,作者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刻画哈克与吉姆的形象时,细致地描写他们的性格和内心活动;作者描绘密西西比河自然景色与人物渴望自由的心情结合起来情景交融,缘情写景,散发出浓厚的浪漫气息;勾划“国王”与“公爵”这两个骗子,则采用极度夸张的手法,诙谐幽默,滑稽可笑漫画化中见出真实。这些不同的描写手法都统一在逃亡中的友谊这一主题上,衬托出故事各个发展阶段的变化,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卷。只是小说最后部分,汤姆明明知道吉姆已是自由人,再来一番“惊险的”营救活动在思想上失去真实,艺术上似嫌画蛇添足。

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教会罪恶,是马克吐温长篇小说的另一主题。《王子与贫儿》(1881)通过戏剧性的情节,使王子与贫儿互换身分,让王子经受君主专制统治下人民生活的种种苦难,叫贫儿当上国王,能够体谅和同情下层人民。《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幻想一个铁匠出身的十九世纪美国人汉克摩根倒退到六世纪的英国去生活。小说中贵族、骑士和教会头面人物,被描绘成愚昧无知、残忍贪婪的角色。汉克摩根想通过工业革命、普及教育等民主改革来建立民主制度,归于失败。

作者通过这个荒诞的故事,抨击君主专制统治,颂扬民主制。

这个时期,马克吐温的重要作品还有《傻瓜威尔逊》(1893)和《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900)《傻瓜威尔逊》描写女黑奴罗克森娜生怕自己的儿子将来被主人卖掉,把他同白人主人的儿子在摇篮里对调。她自己有十六分之的黑人血统她儿子只有三十二分之一的黑人血统,肤色同白人一个样,但要受到黑奴的待遇。这是对种族歧视的辛辣讽刺。对调的孩子长大以后,罗克森娜的儿子成了少爷,白人小主人成了奴隶。假少爷在白人社会中长大,染上种种恶习,成了罪犯,而白人小主人在黑人堆里厮混,养成驯服温良的奴隶性格。作者通过这样离奇的情节,证明黑人不是天生愚味,白人也非生来优越,从而批判了“白人优越论”和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

《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是一个优秀的中篇小说。金钱在社会的作用,马克吐温是经常嘲弄的如《百万英》和《三万元遗产》。《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更深一步,揭露资产阶级为了争夺非分之财,道德败坏到了什么程度。赫德莱堡是作者虚构的市镇,以“诚实”、“清高”闻名。但是有一天一个陌生人送来一袋金币,说是送给镇上曾经帮助过他的“恩人”却又不指明“恩人”是谁就踡掉了。镇上“诚实”的居民、尤其是十几位“廉洁”的上等人争着要当“恩人”。他们眼热这袋金币,又要做出“清高”的样子,既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于是闹出种种丑剧。小说构思巧妙,结构严密富于戏剧性,深刻地剖析了虚伪与自私的心理。

这个时期,马克吐温随着思想认识的深化,作品的基调由轻松的幽默逐渐转向辛辣的讽刺。诙谐滑稽的成分减少了,冷静严峻的字里行间,常常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忿恨。在讽刺方法上,作者的想象更加活泼和自由,如转换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以便深入开展主题思想的描写。对资产阶级的虚伪心理,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加以无情的剖析,批判的成分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十九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开辟新的市场,输出资本,争夺殖民地推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马克吐温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有所了解是在一八九五到一八九六年间。他经营的出版公司亏本,投资打字机试制工程失败濒于破产,不得不到世界各地去讲演以偿还债务。他来到澳大利亚新西兰、非洲、印度等地,目睹帝国主义所作所为,他得出结论说:“全世界各国的领土—一当然包括美国的在内—都是从别人的晾衣绳上盗窃来的衣服”,而“各基督教国家的政府现在正在讨论互相抢夺晾在绳上衣服的计划”。一九○O年马克吐温回国采取了明确的反帝立场,声明“我是一个反帝国主义者,不赞成兀鹰把爪子伸到任何国家去”。他非常同情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前一天,他说:“我的同情是在中国人民一边欧洲掌权的盗贼长期以来野蛮地欺凌中国,我希望中国人把所有的外国人都赶出去”;他赞扬义和团的革命精神说“义和团是爱国的,热爱自己的祖国”,“我祝愿他们胜利"。

一九○O年后,马克吐温积极参加反帝活动,发表谈话,作演讲抨击欧美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揭露海外传教活动的伪善。他有名的反帝政论有《给坐在黑暗中的人》、《为芬斯顿将军辩护(1902)和《战争祈祷》(1904-1905)等。马克吐温晚年撰写《自传》,一九一O年病逝于康涅狄格州

马克吐温死后六年,别人发表了他的一些遗作,这些散文或小说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正如鲁迅在《夏娃日记》的中译本序文中所指出的:马克吐温原是“讲笑话的好手”,现在“分明证实了他是很深的厌世思想的怀抱者了”。

这是他民主理想幻灭、对资产阶级的未来失去信心的结果。他的一生正好经历了美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阶段,他从最初信心十足到最后悲观厌世的变化,正好反映了他对民主社会的认识过程,他富于民族特色的幽默讽刺作品写出了美国“民主社会”的真相,是世界文学宝库的一部分。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