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张学元|生命的至乐 (下)

时间:2020-10-18 15:17:47    来源:
6
 
德谟克利特说,真正的幸福“居处在我们灵魂之中。”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对乡愁而言,心灵的流浪更为无助和脆弱。现代化使我们眼花缭乱,现代化使我们手足无措。虽然物质昌盛让我们得到了一种迷茫中的满足。然而,酒足饭饱之后,我们是否感觉到某种空虚和无聊?真正的福祉到底是什么?!生存的本性又在何方?!
 
德谟克利特又说,“人生的目的在于灵魂的愉快,这与快乐完全不同……在这种愉快中,灵魂平静地、安泰地生活着,不为任何恐惧、迷信或其他情感所苦恼。它把这种愉快称为幸福,此外还给它取了许多别的名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陶渊明先生太令我们熟知了。他的个性主义和劳动体验造就了他那和平恬淡的人生。和陶渊明一样,晋代众多的山水人物在放荡不羁和清高孤傲的言行中尽显了尚异好奇的个性,尤其是放浪形骸、啸傲山林的自然主义思想写就了风流绝世的辉煌诗篇。
 
沉溺于山水之乐的郭文,十三岁的时候,就畅游山林,弥旬忘返。战乱期间,他在阒无人迹的山谷盖茅屋而居,独宿十多年。穿兽皮,戴葛巾,开荒山,种庄稼,不仅自给自足,还不时扶恤贫穷。
 
郭文的神形皆溶在自然之中,他已经超脱了人与物的间距。史书里说,有一天,一头猛兽,忽然对着他张开血盆大口,郭文不慌不忙,仔细一看,原来这家伙的喉咙里有一块骨头卡住了,便“以手探去之”,第二天一大早,那猛兽便送来了一只鹿答谢。
 
不用说,这是一个与自然为一体的人,这亦是一个未受到任何污染的人。郭文的神异,就在于他的真挚与纯正。最难得的还在于他处喧嚣而独静,处浮燥而独稳的思想境界。
 
当时,余杭县令与葛洪带着皮衣一起去拜访他,结果,那件皮衣烂于室中而不用。后来,王导遣人迎之,他也不肯坐车船,兀自荷担徒行。王导把他安排在公园里,朝中之士咸来观之,他仍颓然而坐,旁若无人。
 
温峤问:“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
 
答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
 
又问:“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
 
答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又问:“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
 
答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
 
又问:“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
 
答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
 
又问:“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先生以济时,若何?”
 
答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
 
这段对白,不亢不卑,不冰不火。即有艺术之灵性,又不乏哲学之玄思。
 
王导曾大会宾客,而且丝竹并奏,然而,郭文却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大疫时,郭文病极,王导送药给他,他却不受:“命在天,不在药也。夭寿长短,时也。”
 
郭文在王导的公园里住了七年,却未走出公园一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逃回了临安山中,枕石安尸,安然而逝。
 
郭文的形象似乎应该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人来概括。其实,所谓的神人,也就是像他这种学识独特、修养高洁、性情超然、顺其自然的人。总而言之,是他率真的精神生活造就了他高古雅致的人生。
 
志在山栖,情存岩岫。恬静寡欲的张忠,不修经典,亦无琴书之适,凿地为窟室,住在崇岩幽谷,端拱若尸。常言:“天不言而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年至百岁,视听无爽。
 
“生不喜存,死不悲没。”的宋纤,枕石漱流,忘身物外,年逾八十,笃学不倦。……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隐逸者的精神领域里,幸福的本质从来就是形而上的。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在这个群体中,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根本的保藏。他们放飞心灵,他们涵养精神,他们的生命在愉悦之中得到了最佳状态的平衡,这也许就是人生福祉的本质吧。
 
7
 
魏晋时代是相当痛苦的,几百年的皇皇大汉土崩瓦解之后,她便徘徊在一片历史残存的废墟之间,强忍着生命价值的肢解。儒雅而豁达的王羲之,虽然宁静淡泊,然笔墨之间仍藏匿不了满纸的痛苦与哀伤。《丧乱帖》云:“追惟酷甚,痛贯心肝,痛当奈何…”
 
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这是常理,这也是哲学。汉帝国的崩溃,中原的动荡不安,虽然带给人更多的是失落与彷徨,但屈辱的生命仍旧苦苦寻觅着固有的价值和意义。
 
常以耕艺为事的朱冲,闲静寡欲,好学而贫。邻居丢了小牛,把他的小牛牵回了家,后来又在林子里找到了自己的小牛,就很不好意思地送还给他,他却不接受。有牛偷吃了他的庄稼,他不仅不恨,还用草喂牛。
 
史书里有这么几句话:“邑里化之,路不拾遗,村无凶人,毒虫猛兽皆不为害。”春风化雨往往是个理想的境界,然而,像朱冲的为人,仿佛阳光普照,道德的感化力量大于天大于地啊。
 
好学不倦、足不出户的范乔,地方官员推荐他说:“禀德真粹,立操高洁,栖志穷巷,长而弥坚……”那意思还是想请他出山,但他终不为富贵所动。腊月里,同村人偷砍他的树,他也假装不晓得,此人良心发现,就把砍倒的树还给他,他却说:“卿节日取柴,欲与父母相欢娱耳,何以愧为!”
 
通物善导,胸纳百川。我曾经几度怀疑过古时对圣人的理想主义幻想,但从这些史书文字记载看来,圣人是可以修练成功的。圣人是什么?由此可见,圣人虽然不是神人,但却是通天达地的豪杰。
 
笃行纯素的翟汤,不屑世事,耕而后食,仁让廉洁的品德连山寇闻其名也不敢犯。一个人的道德操守竟能感动祸国殃民的强盗,这也是人类良知的威摄力啊。可见,无论是谁,对于那种高洁人物的信服却是一致的。道德达到了致臻,便会产生神一样的力量。
 
陶渊明的好朋友刘子骥,好游山泽,志存遁逸。车骑将军桓冲想请他为长史,亲自到家里请他出山,一直等到黄昏也未能如愿。但是,距他百里之外的一个孤姥,生病之时,刘子骥端茶喂饭,无微不致。孤姥将死的时候叹息道:“谁当埋我,惟有刘长史耳!”孤姥死后,他买棺材办丧事,其仁爱隐恻,义博云天!
 
小农业经济时代,苍茫而肥沃的土地不仅喂养了几千年的历史,而且生长了维系几千年的道德精神。也就是这种道德精神,在心灵深处,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情操和气节,从而感化社会,滋润人间。紊乱的魏晋,有此品行,可谓青莲一朵,花开醒目,馨香宜人!
 
8
 
很早的时候,我读美学家宗白华的书,当读到他评价魏晋时代的这段语句时,我的思想为之一颤!他说:魏晋时代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当然,他之所以如是说,就因为有那些超脱凡尘的隐士们。虽然隐士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但就是这种阵痛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大解体,从而也就促使了旧礼教的大崩溃和思想与信仰的大自由,更是造就了那种凸现于黑暗现实之中的飘逸与洒脱。
 
曾有“生于乱世,贵而能贫,乃可以免。”之叹的汜腾,不仅把乌纱帽丢到了九霄云外,而且连自家的财产也不要了,终日于柴门灌园之中,琴书自适,快活一生。
 
远离尘嚣的生活,蕴涵了冰雪情操。
 
郭翻的配刀不慎掉进水中,过路的人帮他取了出来,他就要送给过路人。过路人推辞不要,他就说:“尔向不取,我岂能得!”
 
过路人也说:“我若取此,将为天地鬼神所责矣。”
 
在过路人死活不肯接受的情况下,郭翻干脆又把刀抛进水里。
 
这个过路人也算是个性情中人。看到郭翻的固执与可爱,二话没说,又跳进水中把刀取了出来。
 
郭翻到底送给过路人十倍的价钱。
 
少而静默的谯秀,不仅是个天马行空的人物,而且预知天下将乱,预绝人事,不为高官所诱,弊衣皮弁,躬耕山薮,怡然自得。所不幸的是,年逾八十,还要外出避乱。在逃难的路途中,众人见他年迈,就要帮他挑担子,他却说:“各有老幼,当先营护,吾气力犹足自堪,岂以垂朽之年累诸君也!”
 
此等人物,吾复何言!?
 
9
 
我教书的时候,鉴于为人师表,常常要在清晨背诵古文名篇。那时候,每背诵一篇古文,我就觉得自己多了一份儿底气。
 
近二十年来,东汉赵壹的那篇《刺世疾邪赋》仍然让我振聋发聩,回肠荡气。
 
“德政不能救世溷乱,赏罚岂足惩时清浊?春秋时祸败之始,战国逾增其荼毒……佞诌日炽,刚克消亡。舐痔结驷,正色徒行……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刺世疾邪赋》没有回避任何矛盾,直言不讳在描绘了东汉末年邪孽当道、贤者悲哀的社会现象。无独有偶,魏晋时代的鲁褒也倍感时代纲纪的腐坏,写了一篇名传千古的《钱神论》:
 
“……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贫弱,得之则富昌。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处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客观上讲,在晋隐逸队伍里,鲁褒的名气不见得有什么特殊之处,但仅这一篇愤世嫉俗的妙文,却使之流芳百世。纵观此文,不难发现一股冲天的怨气。大凡隐逸之士,无非是看破红尘,才决心跳出那块是非之地的。也就是说,入世之心死,才有出世之心诚。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读书人对社会问题的麻木与回避?!
 
到底是什么促使了他们对政治理想的幻灭与失望?!
 
痛苦的时代,恶浊的世俗,个人行为的放纵与轻贱似乎在所难免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古训,是哲理,也是自然之理呢。
 
少年就有很高名声的霍原,一直甘愿隐居深山,教书育人。虽然远离是非之地,到底还是得罪了权臣,种下了祸根。更不巧的是,上好的名声竟然感动了绿林好汉,并且想“劫之为主事”。霍原虽然没有落入草莽,但却让权臣找到了罪责的把柄,终于身首异处。原本是不与尘埃为伍,但邪恶却不肯放过纯真。
 
嵇康虽然“顾视日影”,临刑不惧。但“广陵绝响”却使千百年以来的文人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憾。道德文章、人格理想,之于专制,皆如春花脆弱!
 
10
 
生命的无奈与感伤,除了死亡便只有佯狂。
 
悟空了生命的虚罔,聪慧与灵秀就会极致。
 
阅读魏晋的隐士,我们感动最多的是道家那种“大朴无亏”的淳朴和自然之性的诗意。
 
从少就方正率直的郭琦,不仅博学,且善五行。晋武帝时曾作著作郎,赵王伦篡位,又欲用之,琦曰:“我已为武帝吏,不容复为今世吏。”
 
工书画、善鼓琴的戴安道,当某王侯使人召之弹琴时,不仅当着来人的面砸破了琴,还理直气壮地吼了一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后随超然绝迹,自求其志。
 
隐逸之士,方外之人,也有此铮铮铁骨,其气节堪称一绝。
 
莲荷的清香缘自于出污泥之中的清醒,青松的苍翠彰显于寒风之中的坚强。黑暗的政治与恶劣的现实,催生了一大批甘心过苦日子的文人。他们为了图个心灵的安静,纷纷选择高崖深谷,不仅享受了逍遥自在的生活趣味,更在史书里大书而特书了狷狂自傲、放任不羁的名士风流。由于他们有着对自然生活细致而敏感的情思,固而得以在世俗面前神采飞扬,更在历史之中得以万古潇洒。
 
水性极好的夏统,常飞舟于浪涛之中,“风波振骇,云雾杳冥”。就连游鱼也竞相跳入船中,以示亲昵。当他放歌江湖之时,“以足叩船,引声喉啭,清激慷慨,大风应至……雷电画冥,集气长啸,沙尘烟起”。
 
凿石窟而居的郭瑀,常服柏食以轻身。人称“潜光九皋,怀真独远,心与至景冥符,志与四时消息。”每当朝庭征召,他便以手指飞鸿说:“此鸟也,安可笼哉!”遂深逃绝迹。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是隐逸给了他们神异,是隐逸给了他们玄妙。其高非山可比,其深亦非海所比也!
 
 
人生态度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终身的。在劳累之后的饭后茶余,我往往要坐在阳台上或者是乡间房屋的场院里,闭目塞听,一任时空的流失与存在,遥想自己的过去,眺望自我的将来,我感觉,只有自由才是真正的幸福。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当我们沉浸在陶渊明的乡村情结之中时,我们都会被他那种“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信念所俘虏,同时,也会为目前的浮华与紊乱所悲伤。
 
像海德格尔一类的哲学家,对于时髦的现代工业文明曾表示出种种疑虑和忧郁。从世界潮流看来,工业文明已经势不可当,就在它带给人类诸多便利之时,却也毫不迟疑地用另面利刃时不时在伤害着我们的生存内涵。严格地讲,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仍然谈不上完全意义上的工业文明,但相对于人生存的本质意义来说,纯粹的科学主义的危害和技术统治的毁损却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一千多年的风雨早已腐朽了所有的名利和血肉,只有那些远离名利的灵魂没有随尸首一样干枯!
 
当我们开始忌惮于那些艳丽而又繁琐的世俗工笔之时,最要紧的还是要留意那流畅和简略的精神写意。
 
哲学家曾经讲过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说是德国的一个学者不屑于刚刚发明的电灯,某日外出归来,发现家里装了电灯而大为生气,并严禁家人使用。某夜,风吹灭他的蜡烛,他于黑暗中摸索之时,家人突然打开电灯,他恍然大悟:电灯的妙处就在于找回蜡烛!
 
明亮如昼的电灯固然可爱,但能够在电灯光里找到闪烁摇曳的蜡光又是多么美妙的事儿!
 
回归自然,皈依心灵。自由的心情最快乐!自由的精神最灿烂!
 
作者简介:张学元,男,兴山县政协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迄今为止,已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文500余篇。其中《我想有份儿存折》荣获九0年全国新诗大赛三等奖。《剪掉你心头的辫子》荣获全国“三峡风”杂文大赛优秀奖。《听国歌的时候》获2002年《光明日报》“罗蒙杯-道德之歌”全国诗歌大奖赛二等奖。出版文学专著《拈花微笑》《乡村随笔》《还乡》《心语》《风雨人生任阴晴》。《远方》,读书笔记《解读近思录》,文史专著《兴山战事》《谈锡恩》等。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