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致范雨素,余秀华,以及无名书写者

时间:2020-10-18 17:34:21    来源:
原创 绿茶  茶语微笑 
昨天下午,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我是范雨素》,看完之后立刻转发。
晚上,我看了一眼朋友圈,好多留言,各种感叹,也有好多人转发。
范雨素的身上有农村女子命运的缩影。
出生于湖北襄阳农村,家中排行老五,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两个哥哥都读了书,小哥还上了大学。两个姐姐都有残疾,一个是脑膜炎,一个是小儿麻痹症(这是农村孩子当年最怕的两种病,第一种会要人命,第二种,治不好会落下残疾),而她自己,是母亲40岁时得到的女儿,唯一健康的女儿。
成绩很好,但未毕业便回家务农,12岁就在当地小学当老师,20岁时外出打工,结婚失婚,一个人带两个女儿在北京打工,用业余时间写字,那语感,那故事,那节奏,那文风,秒杀多少所谓的作家。
读她的文字,再次感受到了真实的力量
文中的人与事皆存在,唯一虚构的,可能就是她的情绪,表面很平静,内在有张力。之所以有这种反差,皆因时间与见识,事隔多年,换一种心态看待过往,有了一份超然与反讽。
范雨素应该有超大阅读量,她在文章中提到她少年时所看过的书,几乎就是当时在农村能寻找到的全部了。她为了让女儿在北京无学可上的情况下继续学习,在潘家园购回了上千公斤的旧书。
文中那句“一个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满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说看得太少了。”呵呵,我喜欢,因为有共鸣。
阅读给了她另一种看世界的方式,给了她智识上的支撑,让她活成一个在吃饱饭之余还有精神追求的人。
于是,我们看到了她用简洁、明快、幽默的文字所书写的自己的小传。
读者一概称之为苦难。
真的叫苦难吗?也许是我们太矫情,而对于她,不如说,这就是活着之必经,这就是生活。
 
(本文配图均为微笑手绘)
这世上,范雨素不常有,还有更多的无名书写者,藏身于人海。
周日在菜场买菜,在那个卖蛋的摊档后,那个面目白皙的长发女子坐在那里,正在写什么。
不同品种质地的鸡蛋一溜儿摆在那里,我问她,恩施高山土鸡蛋,多少钱一斤。
给别人十块,给你便宜一点,八块。
怎么对我这么好哟。我笑着说。然后挑了十来个鸡蛋,让她称。
她说,好久没见你来我这里买蛋。
我说,过年时从老家带回来的蛋才吃完啊。
另一边,一对夫妇模样的人来问价,她过去跟他们交待。
回来后,往我的放在秤盘上的袋子里加了一个蛋,说,十块。
付钱,走人,看她又坐下来,在面前的本子上开始写字,我不由得想,她在写什么呢?
看她专注的神情,不像只是在记帐。
也许她写的就是自己对来往客人包括我的观察,谁知道呢?
 
 
当年我毕业后去的第一家单位,有一个大姐,单身,身材极好,她爱写点东西,在她的枕头底下放着一个本子,她给我看,那上面字迹如天书,大概除了她没人认得出所写何字。
我第一次听到南风窗这个杂志名称,是从她那里。
她说自己给南风窗投过稿。
总之,在身边一干除了老公孩子就是柴米油盐的女职工中,她是很独特的。
有一把好嗓音,尤擅模仿关牧村的歌,经常代表单位去参加歌咏比赛,轻轻松松地得奖。
她也给我讲她正在谈的恋爱,她被前夫家留下的儿子,她的身世坎坷,好像是亲生父母将她送给了省直机关工作的养父母,但不知怎么的又回了亲生父母身边。亲情一旦割裂,再难恢复自然与融洽,沦入两不靠的境地,这大概也影响了她的婚姻。
我离开那家单位后,偶尔还有联系,她谈了一个汉口的男友,有一次我还去过她家,那个男人烧了很美味的红烧蹄膀招待我,她对他赞美与爱溢于言表。
她写过的那些文字,不过是陪她走过单身岁月的另一个她自己。
 
 
杨老师讲她的一个忘年交,在印刷厂工作,普通工人。
她每年给自己手工制作一个大大的本子,在上面写字画画。
一年一本,坚持了二十几年。
家里有高及屋顶的书架,里面的书她都看过。
她经常在家里举办沙龙,大家在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说到哪个作家的哪一段文字,她都可以从书架上找出来。
杨老师说,认识她我才知道,高手在民间。
 
我的一个发小,她十岁时父亲病故,哥哥尚未成家,下面还有弟妹,只好牺牲自己。她本来天资聪颖,也热爱读书,但小学没毕业就回家务农。
我一直在外,偶回老家,就听别人告诉我她的故事。
农闲时,热爱阅读的她不知道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于是跟人家写了一封信,没想到对方很快给她回信,是一个恩施小伙。后来,那小伙还到我们这里来看她,而后,她和母亲、弟弟一起去恩施他的家里回访。两个年轻人彼此钟情,可她的母亲觉得那里太穷了,女儿嫁过去天天吃玉米土豆,不行。于是让她断了这份念想,托人说媒嫁到了附近村子里。只是丈夫某年因为胃出血住院,之后干不了重活,所以家里的体力活都靠她。
前年我过年回家遇到她,她骑着电动车飞驰而过,看到我停下来,没想到开车的人是她,丈夫坐在后座上,并且一直没有下车,就远远地在那里等她跟我说完话后,再等她开车一起离开。
她告诉我,她有一儿一女,女儿的成绩很好,但为了让儿子读书有保障,就让她退学了。
好为那个女孩子惋惜,其实更为眼前的她惋惜。
想当年,少女时代的她给一个遥远山区的男孩子写信、寄信、盼信的过程,是可以写成小说的。
她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对爱情的渴望,被母亲一手掐灭。而现在,她又掐灭了自己女儿的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渴望。
这就是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身边,这样的女性还有很多很多。
她们受过极有限的教育,但是对于知识对文化对外面的世界有无限的向往和憧憬,她们在僻静角落拿起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心事,并不奢望给人看,她们只是做一个无名书写者,她们写的什么,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范雨素算是她们之中的透网金鳞,她用自己的文字对世间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更多的人,留在网中,等待命运的收割。
因为她,我想起了余秀华。2015年年初,她火了一把。
刚好那年春天有缘去钟祥,于茶余饭后听到当地人讲她的种种,大家都视她为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抖落她的一些故事,脸上都是嘲讽。
我当时就想,她给人们贡献了那么多美好的诗,私生活却成了他人的谈资。这对她不公平。
再后来,她离婚的消息传开,也听到身边的人,尤其是男性,对她大加伐鞑。
她不过是结束一段原本就没有爱早已死亡的婚姻,却因她的成名而被人从道德上指责,难怪她的文字中有那么多的愤怒。
记得她有一首诗,《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当时真的为她感到疼,对于她,身体的疼痛与心灵的疼痛,哪一个轻哪一个重?
当然,其实,我觉得她也并不取悦人世,她只是在自我反思,在寻找和解,不是与命运和解,而是自己与自己和解。
两年后的今天,范雨素的文字横空出世,有更明亮的质感,她对苦难的拥抱,对现实的超越,让她对命运并不耽耽于怀,而是一付笑谈中。
而且她自己对于未来,对于蜂拥而至的媒体,难得地有一份清醒,她说,不相信文学能改变生活,习惯了靠苦力谋生。
对于未来,她希望能过有安全感的有尊严的生活。
祝福她得偿所愿,愿她无需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