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吴永煌‖ 憨憨的仲哥

时间:2020-10-18 15:19:28    来源:
文/吴永煌
 
去夏的一天,无意之中,在网上看到老朋友、兵团九师宣传部李部长伟道先生转发的一篇文章,寻迹加入刊载这篇文章的《东方散文》杂志社公众号,瞬间就收到杂志社类似欢迎表情的回复,并问候:“欢迎吴老师!”问候的人叫憨仲。出于礼貌,我赶紧发了一个握手的表情并问好。随即又请我加私信。彼此客气几句,便拜拜了。
 
静下来,我有点纳闷:百家姓里有憨姓吗?查了一番,还真有憨姓。该姓源于蒙古族,元朝憨哈纳思部族,氏族汉化改姓氏,读四声“kan”,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南洛阳、浙江绍兴、湖北武汉、台湾高雄一带。历史上最有名憨姓人物就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大军阀憨玉琨。“仲”字就很容易猜度:就是排行老二嘛!
 
我打开杂志社网页仔细一看,东方散文这行蓝字前边有“石绍”两个字。哦,我明白了,憨总编本姓石名绍。憨不是他的姓。为何偏在“仲”字前选取这个“憨”字为姓呢?现在,人们还是比较忌讳这个字面的!我曾经教过几年的语文,对拆字还有点兴趣。便析想起来:憨者,乃敢于用心也!憨人用心做人做事,十有九成。觉得这个应该是石总编,坦诚地自改成憨总编,有点意思。
 
我试着给杂志社投了篇题为《哦,胡杨河》的散文,不出半小时,憨总编就给了回复:“收到”。不两日,这篇稿子在杂志社平台上发表出来,憨总编还在群里说了一句显得高兴的话:“吴老师给我们打开一个新的窗口!”我看了一下平台近几天发表的文章,大多是游记叙事记人的散文,文域也都是关内之作。我写的大漠西域新疆兵团农场的风光和变迁,可能给杂志带来了一点“新疆兵团”的新鲜感。在通讯交通完全没有阻碍的今天,竟对大漠西域还这么感兴趣。我猜:憨总编还真有可掬的憨态,断定也是个性情中人。精明人一般不会轻易表露喜怒哀乐的。
 
约莫两个多月,憨仲在微信里约我去甘肃天水参加该杂志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散文大赛颁奖仪式暨全国散文作家金秋笔会。由于家里事务缠着,我很犹豫。憨总编好像有点不谙熟人事一样,也不说点刺激我的事,比如获奖领奖之类,还在微信里一腔热情地说:“一定要来啊!”对我来说,去不去,无所谓;有没有奖,也无所谓。即使有奖,也不是什么国家文评奖项。何况,自己什么新疆和兵团的文评奖项都有;也是退休之人,又不是热血青年。这样的活动,无非就是领奖、结友、交流、采风。也就没有挂心上。临近时日,憨总编又来微信落实我参加不参加,完全没有从我的角度考虑的样子,坚持地鼓动着,好像已被他决定了,还微信里留下一句恳切期待的短语:“天水见!”这憨总编,还真憨得可爱,很像一位热血澎湃的青年。
 
现在要了解一个人还是比较容易的,网上一搜,就知道了一个大概。经憨总编一再撺掇,我得做点参加活动时应该“知会”的准备。憨仲,本姓石名绍也。而“绍”也不是他的原名,原名为绍宏,山东淄博周村人。著名作家,东方散文杂志社总编,最有代表性的是亦文亦史的鸿篇巨制《齐天高风》。上善若水,老骥伏枥。已近古稀之年,身体欠佳,还不亦乐乎地著书施善,除自己采访挖掘创作外,还打理着自办的杂志、组织作家采风交流,担任着当地残联理事会的领导。
 
千年周村是很有名的“天下第一村”,据传为清乾隆皇帝所题,自古就享有“旱码头”、“金周村”之美誉。风水宝地,人杰地灵。憨总编是个宠儿,也就偏安在这周村里。这使我想起了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是山东人,都可以住到联合国去,却偏居山东高密农村,写出了荣誉叠加的《红高粱》。河南著名作家二月河,也偏安河南南阳山中,写出了《康熙大帝》《老农民》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品。也让我想到了新疆当今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刘亮程,他两获“茅奖”提名,一部《一个人的村庄》一部《捎话》,被誉为“中国二十世纪最后的散文家”,也偏去远离乌鲁木齐的天山北麓吉木莎尔县农村买了一间老房子,在乡村著书立说。还有我们兵团最有影响的作家、兵团作家协会主席丰收,是“茅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厅级干部,也基本住在戈壁小城石河子,成为研究创作兵团历史作品的不二学者和作家。刘禹锡在《陋室铭》里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就是定位,也是定力。憨总编“定”是有股同样的憨劲。
 
不知憨总编是怎么想的,在我到达宾馆那一刻,他竟在宾馆大厅迎候我。10月18日乘坐的列车快到天水,我怕未曾谋面的陶静老师他们着急,就发了条微信:“5点半可以进站,6点可以出站打车”。刚一进宾馆大门,从一楼左手第一间房子走出一位柱着拐杖的人,他打量了一下,不紧不慢地问:“吴老师吧?”我也马上断定:他就是憨总编。还没等我放下拉杆箱,他就热情地握住了我的手。因为我的微信有头像。我快速地打量他,敦厚,中等个,微胖,头发花,眼睛有点浑浊,脸面有点沧桑,胡茬也花白,话语缓慢。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憨总?!就像一个农村老干部。完全颠覆了我对他的想象和对文化人的印象。憨总编看陶静、王丽莉和关炳卿三位老师在等我去麦积山,就连忙帮我把拉杆箱拉进他的房间。
 
在几天的活动期间,憨总操心的事很多,但一见到我,总会热情地和我聊会天,还会关心地嘘寒问暖。我想,参加活动的全国十七个省的八十多位作家,他要操多少心?我只是“初来乍到”者。没有这样一个热心人,是做不好事的。也许那些作家就是奔着憨总编这些令人敬佩之处,才趋之若鹜,从四面八方,千里迢迢,来到天水。
 
 
结束的时候,他见到我,又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吴老师,去西安吧!”我知道,这个活动一结束,他就要赶去西安参加首届曲江海洋极地公园杯散文颁奖仪式。我们这才是第一次相见,他有必要对我这么盛情吗?是不是有点唐突了?我没有参加征文,也没有去西安的意愿,再说以前去过,家里还有些事,也就婉言谢绝了。临别时,还执意要柱着拐杖,把我送出宾馆。
 
回来后,我在想,憨总编并没有什么炫耀的大光环,身居农村,伤残在身,又年近古稀,仍在不遗余力,把一家国家一分钱也没有赞助的杂志办得风生水起,结识文友,组织采风,培养文学新人。确实有股憨劲。也许正是看重了憨总编的这一点,我挤时间浏览了一些文友与憨总编交集的文章。
 
巧恰有河南商丘作家田启礼老师发表的一篇文章《一路行走一路歌》,就写了憨总编执拗办杂志的经过。还有山东威海作家刘方计发出一篇文章,是以书信体写的,写的也是憨总编矢志不移写作办杂志的事。他们年龄相仿,对憨总编的憨劲佩服至极。
 
2007年深秋的一个夜晚,田启礼和憨仲等几位作家老师,借进京参加散文精英奖颁奖典礼之机,聚集在一起,传阅有备而来的憨仲带来的《东方散文》创刊号的设计方案。几位作家拍手叫好,期望文学百花园里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没有政府投资,没有公费编辑队伍,没有办公场地,凭着憨仲老师的“憨劲”,2008年春,这本带有国家统一刊号的《东方散文》,像一棵幼苗“破土而出”,成为文学圈里的一桩大事件,犹如一声春雷在文学界炸响了!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副会长王宗仁、《人民日报》社卞毓方等名家大腕纷纷来信、来电及撰文祝贺。
 
《东方散文》这株幼苗脆弱。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憨仲总编挺身而出,决定在河南商丘召开编委会成员会议,讨论研究东方散文的出路。最后采取编委“分片包干”分担经费、组稿、征订与销售,将不低于100本杂志款交给编辑部,以确保杂志的按时出版,使办刊走出了困境,影响越来越大,可以说风靡海内外。不仅成为国内散文作家及文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而且吸引不少海外华语作家的参与和青睐。
 
山东著名作家刘方计在致憨总编的一封信里,对憨总编的这股憨劲,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佩服有加。
 
山路,崎岖而陡峭,一眼望不到尽头,憨总编,带领众多文友们一起向着目的地,艰难地攀登。
 
因新冠肺炎疫情,我被宅在家里,无聊至极,便又将年前先后收到的几本散文集拿出来翻阅。有江苏作家路可爱老师的《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有贵州作家杨敏修老师的《篝火》,有四川作家郑友贵老师的《一路行走》。专门用了半天时间看了由憨总编的儿子石岳主编的《街头巷尾说齐风》。憨总编在文中则称儿子为“憨仲子”。自己憨了还不够,还给儿子染上一个“憨”字。
 
石岳在该书以《老爸人生与齐风》代序,就写了憨总编为《天齐高风》《天齐雄风》的憨劲。
 
这两部姊妹篇可以说是憨总编的呕心沥血之作,有大开大合、纵横捭阖气象。在题材表现上,视野所及,从民族精神家园凤鸣岐山与周原文化开笔,以殷周历史起步,涉笔所及,上自帝王将相功臣名流,兼身体验里,以史为经,以文为纬,以洋洋洒洒的笔墨,为我们以孟姜女哭长城素材的民间百姓悲苦,在行行走走实地考察的切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绚丽斑斓的文学画卷。
 
憨总编的视野,是从徒步行游,万里跋涉的足迹里,抒写了当今时代背景下,一介栖身于民间的文化人的使命和担当。儿子在文中说,他每次回山东老家,都要给父亲当专职司机,冒雨奔赴河南拜谒魏惠王,寻找纵横家张仪墓址,行走古卫国故都,探访曹国秘史。父亲到他生活工作的陕西,也要儿子开车去访古寻史,去咸阳、西安、宝鸡等地,像大海捞针一样,从商鞅、韩信等的蜘丝马迹中,破解历史密码。
 
成大事者必劳其筋骨。
 
田启礼老师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写道,2011年,憨总编与他相聚,闲聊起撰写“本国”历史文化的想法。憨总编写齐国,在“战国七雄”时期,淄博属齐国。田老师写宋国,商丘属宋国。憨总编还大胆提出了一个奇特的设想:将“战国七雄”的文友找齐,各自把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撰写成文,整理出一套“战国七雄”系列“史书”。两年时光过去了,憨总编编著的《泱泱齐风》面世了。田启礼老师也如约,撰写的《泱泱大商》紧随其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随后的日子里,憨仲总编一如既往地在文学园地里不懈地耕耘,特别是拖着那行走不便的残躯,周游“列国”,发掘、采写与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史料,又相继出版了《天齐高风》《天齐雄风》两部佳作。洋洋洒洒几百万字,把深厚的齐文化描绘成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仅收录在《天齐高风》一书里的51篇文章,是憨总编数年间足迹踏遍全国各地行游天下的足迹呈现。甘肃作家李三祥这样高度评价憨总编:“亦文亦史凌云笔,泱泱齐风看憨仲”。
 
为文清苦,以史撰文,尤为清苦。没有一股强烈而坚韧的憨劲,是不可能成就几百万字文史之书的。
 
憨总编比我长几岁,又著作等身,理应称其为“老哥”,他也从此称我为“老弟”。兄弟好当,魅力难有。憨憨的仲哥,魅力征我。
 
作者简介:吴永煌,中国民间文艺家、新疆作家、兵团作家、屯垦文化学者、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特约作家。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