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是若尘 若尘说电影
我妈去参加同学聚会,回来的时候特别高兴,又见到了几十年前的同学,人生如梦,往后今生恐怕也见不了几次了。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次同学会的组织者经常来找我妈聊天,经常见面。两人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像一对好闺密。
后来他们两个便一起经常去逛街,(我以为她们是去逛街),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去听课,听卖保险的讲课。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我妈便加入了保险公司,开始找所有的亲戚朋友买保险,其实我妈也没什么朋友,主要是亲戚。
但是她的业绩并不好,干了两个月,只签了两单,她自己还买了两单,这份工作便草草的收场了。
再后来,我们一家人都督促她把那两份保险给退了,退了之后赔了5000块钱,虽然有损失,但结局还算是喜剧。
母亲这一代人,因为文革对学业的影响,他们知识的储备量非常少,再加上文革前后两种价值观的撕裂,也使得他们对是非善恶的概念变得很模糊,同时也失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清朝之前,社会价值观基本是统一的,记得有一句话,世无孔子,孰能定是非之真。意思是:想明辨是非,听孔子的话,读孔子的书就可以了。
清末之后,清朝的意识形态统治壁垒被打破,各种思想,价值观在中国汇聚,想知道是非善恶变成了一件很难的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又统一了思想,人们又可以明辨是非了,但改革开放之后,各种思潮第二次涌入中国,有些人的道德观彻底崩溃。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相信权威,相信专家,相信报纸媒体的人,成为了骗子的带崽羔羊,这个社会上基本上可以只分为两种人:骗子与傻子。
大概100年前,胡适先生说: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没有证据,不合逻辑的事,全部拿开,我不相信。
但胡适先生的思想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因为他不符合统治者的意志,统治者需要的是愚民,老百姓越傻越好管理,如果老百姓变聪明了,什么都知道了,知道有人权这事的存在,就不好管理了。
辨别是非善恶,真伪对错,靠的不是某种基础原理,而是丰富的知识。
举个例子,前几年反日特别厉害。我身边不少人也认为,如果上街去砸烂了一台日系车,这样中国人就不敢再买日系车了,而是转而支持国产车,如此就达到了爱国的目的。
看起来这个逻辑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并不是逻辑问题,而是知识问题,他们不是笨和懒,而是无知:
他不知道很多日系车是在中国代工生产的,也有些是中日合资的,是中国工人造的,可以促进中国经济;他们不知道,日本生产的产品已经渗透到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台手机里面都有日本生产的零件和日本的技术;他们不知道经济的全球化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全面的抵制日货不仅不可能,还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损伤。
知识的用途之一,就是用来进行自我校准,只有逻辑没有用。就像杨绛先生嘲笑某些人说的——想得太多,书读太少。
是人就会犯错,知识的力量不是让你不犯错,而是犯错之后能及时纠错。
生命起源到今天三十几亿年了,维持生命存在的重要手段就是进化,进化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
进化论认为,在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中,任何适应性改良都会得到奖励。
像猎豹和羚羊之间的赛跑,只有跑得最快的猎豹才能猎杀足够多的羚羊;而只有跑得更快的羚羊,才有机会逃脱猎手的追捕。猎豹有被饿死的,羚羊也被大量残杀。
但是没关系,从物种的角度看,猛兽与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是好事,使这两种动物的身体结构设计更加精致,他们各自都得益了。
人生不是考场,没人为你打分数;人生是一场旅行,目的是找到正确的路,找到正确的路的方法只有一种,不断的试错,纠错。
而培养是错和纠错的能力,靠的不是某个定理和原理,不是某个圣人或者哲人的话,而是广博的知识,和多元性的思维。
同一件事情,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从多个角度审查它的利弊,我们的观察角度越多,思维越多元,越有助我们找到正确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