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条山的深处,骆驼峰下,亳清河边,藏着一个明珠般的小城,周围群山环抱,城中碧水荡漾,她就是垣曲县城。这是一座年轻的小城,比共和国还要年轻十岁,1959年从黄河边上的古城搬迁于此,为区别古城命名为新城。我的家就在城边上,这里是我的县城我的家。
我们的村子叫刘张,据说,村里最早居住的是刘、张二姓,故以二姓冠村名。县城坐落在村子西边的坡下,小时候,我们把县城叫做“西坡底下”,这个说法,当然是以我们村为中心,颇有点以老大而自居的意味。下面乡镇的人把去县城叫做“去刘张”,在他们眼里,县城就是刘张,刘张就是县城。作为刘张人,言语之间难免有几分骄傲和自豪。
县城迁到新城八年后有了我,当我记事的时候,县城也就十余岁。那时的县城,规模很小,只有一条街,三条路。街就是新城大街,北到化机厂,南到县医院,两头都还是田地。三条路自北而南是历山路、七一路、人民路,历山路上有个老旅馆,七一路上是七一小学和政府招待所,县政府在人民路,边上是大礼堂。这种格局,持续了好多年,到八十年代初基本上还是这个样子。
县城的中心是电影院,电影院坐西面东,与东南方的百货大楼隔街相望,都是二层小楼,在一片平房间,有点鹤立鸡群的孤傲。那时候的电影院播放的总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等几部老片子,也有新片,但很少,不管放老片还是新片,每场都爆满,还有站票。我们小孩都是买5分钱的站票,观众对电影内容都很熟悉,许多经典的台词,观众就会抢先说出来。百货大楼就更了不起了,柜台上、货架上堆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很吸引人的眼球,许多稀缺的商品,像自行车、缝纫机啥的,没有供应票,是不卖的。常听大人们叹着气,说这么好的东西,就是有供应票也买不起。经常有小孩为了想要的东西,大人不给买而挨揍和哭鼻子。每次上街,百货大楼是必去的,当然买东西的时候很少,大多时候是进去看看,感觉看看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电影院的十字路口有个主席像台,是个四面体的建筑,四面都画有毛主席的画像,八十年代初拆除了。电影院的下边是饮食服务公司,饭馆、照相馆、理发馆都在这里,最令人驻足的是饭馆,饭馆里最诱人的是小笼包,远远地就可以闻见扑鼻的香味,一笼十二个,六角钱,不过还要粮票,只有钱没粮票,也是买不到的。油茶也是很好喝的,好像是八分钱一碗,不过记忆里也就喝过两三次而已。
在三八路街口,两个慈祥的回民老太太摆着一个炒凉粉的摊子,一个当时不多见的铁炉子上,搭着一个厚厚的鏊子,灰白的凉粉被炒得油汪汪地呈半透明状,翠绿的葱花点缀其间,两角钱一大盘,那芬芳的香味,引得许多孩子们甚至是大人,流着口水,不愿离去,眼巴巴地看着。能如愿的坐在小桌子旁的孩子,则是小心翼翼地一块一块慢慢吃着,不肯剩下一片葱花,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得。那香味好悠远,直到现在,从那走过时,还要下意识地深深吸一口气,那炒凉粉的香味儿似乎还在飘荡着。年关的时候,她们还卖元宵,煮熟的元宵一毛钱一碗,总听大人们说,元宵的馅里有糖稀,特别烫,吃的时候要扎个小孔放气,不然,会烫着嘴,这么麻烦的吃法,还是不吃为好。许多年后,每次吃元宵的时候,都下意识地用筷子扎破,怕糖馅烫了嘴。
这是我对儿提时县城和往事的记忆。
到了八十年代初,小城沉醉在改革开发的春风里,焕发着勃然的生机,向西扩展到亳清河边,建起了滨河市场,向南往广场的南边发展,后来又开出一条新路——黄河路,县城的面积扩大了一倍,小城更像县城的样子了。
在新城大街的北端,竖起了一座纪念碑,那是为了表彰214地质队而建的功勋纪念碑。214地质队在以垣曲为中心的中条山脉找矿,最终探明了中条山铜矿群,有力地支援了共和国的建设,功勋卓著。国家地矿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为之树碑。那时候,谁也没料到,几年之后,县城就向北发展,开始实施新城大街北延工程,纪念碑正好处在了路中间,如果移动它大概是要上面批准,于是,只好让它当街而立。因碑前立着三个地质工人的雕塑,当地人大多叫它“三人像”。以至于如今许多人都奇怪,怎么好好地在路中间立个碑?
世纪之交,县城的变化更大了,整个县城似乎成了一个巨大的施工工地,到处都在建设,都在开发,众多的楼房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大礼堂、电影院、文化馆等许多以前被视为地标的建筑,被重建得更加富丽堂皇,原来被看做是护城河的亳清河不经意间成了城中河,河上桥也由原来仅有一座桥增加到了七八座。黄河路的南边又开通了电力路、建设路,亳清河的西边开通了中条大街,把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和县城融为一体,县城的面积扩大了十几倍。
新世纪之初,县城的道路得以全面改造,全部打成水泥路,并且前瞻性地实现了“三线入地”,街边没有了电线杆,头顶没有了蛛网般的电线、电话线、网线等,路边重新绿化,一切变得令人赏心悦目。
进入新时代,小城的变化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亳清河、中心广场改造,县医院迁建,城西学府苑的打造,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无不带有高质量发展的印记。特别是亳清河改造,创造了被誉为“垣曲速度”的奇迹,把一条原来平时是污水,雨季是洪水的臭河沟,打造成了四季碧水常清,两岸常绿的滨河公园,被列入第十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好去处。晨曦中,两岸就有了矫健的身影,回荡起轻曼悠扬的乐曲,碧水盈盈,清风徐徐,蓝天白云把小城衬托的如梦似诗,每当夜幕降临,七彩灯光闪烁,火树银花,整个河道宛若游龙,身处其中,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的县城,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中心区域实现了垃圾车循环收集垃圾的模式,垃圾池从街头消失,一改往日脏乱差的局面。全县城的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供暖管网、天然气的管道覆盖了县城,大部分的居民用上了清洁的天然气。经过全县人民八年奋战,被誉为“地下红旗渠”的引水工程胜利完工,将三十余公里之外的后河水库的水引进县城,县城的居民饮用上了从原始森林流出的优质水。此项工程,2013年获得“感动山西”特别奖的殊荣。
县城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了,空气更加清新了,这样的小城,你说能不叫生态宜居小城吗!
与县城变化一同改变的,是人们衣食住行的转变,小时候渴望的美食,现在是上不了台面的小吃,丰裕的商品供应,使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什么是紧俏货了,小城里也时不时的有堵车现象了,拥有着人人家、客都、万盛等多家超市,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吃海鲜,吃热带水果,成了触手可及的事,这在以前是做梦都梦不到的。孩子们再也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对吃食的极度渴望,而且完全翻了个,现在的家长们总是想方设法哄着孩子多吃些东西。
历山路的东延,自西向东穿过了我们的村子,把我们的小村和县城融为一体,小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城中村,规划中将在这里建设舜乡特色小镇,不远的将来一个崭新的村落,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接下来该说我家了,我家的居住条件也几度变化,由原来的土瓦房,到砖瓦房,再到如今的二层小楼,家用电器也几多淘汰,如今夏季有空调,冬季有大暖,生活真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习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美好的明天,不能等不能靠,需要我们去奋斗,去创造。生逢盛世,只要我们奋斗不止,逐梦前行,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今年是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县城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我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目睹着小城筚路蓝缕,栉风沐雨,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变化,我为之振奋。一个县城的变化,折射着时代的变迁,反映着祖国发展的脚步,国强而民富,只有国家的强盛,才有人民的福祉,个人的命运和祖国戚戚相关,血脉相连。
祖国70岁,祖国正青春,我祝愿我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