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沈志强‖散文‖忆安师附小

时间:2020-10-18 15:20:28    来源:
作者:沈志强
 
    看到9月8日《安亭报》上《安师附小恢复办学迎新生》的报道,笔者感到震惊,自然会引发笔者对安师附小的回忆。
    说到安师附小,笔者可算是安师附小人,当然有怀旧情结。据笔者所知,安师附小原来只是在安师校门南借用兰塘村的几间民房开设的附属小学。一九五三年县教育局决定将原安师附小和原安亭中心校合并,并取名为安师附小。(全名应是江苏省安亭师范附属小学,1958年嘉定县划归上海,遂改称为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简称安师附小。)笔者正是在这一年转入并校后的安师附小读四年级。第三年即1955年笔者便是扩校后的安师附小第一届毕业生。(以前安师附小还没有过小学毕业生。)笔者当然可以称得上是安师附小人了。
    当时的安师附小,四年级以下是在西部府城隍庙(即后来的党校,现在的菩提寺)上课,五六年级才在东大街本部嘉定城隍庙内上学。当时,本部像样的教室也只有东西对峙的两排共四间,每两间间有一小间作为教师办公室。两排教室间有一块小方场,可容三四百人。其余教室都在大殿西边的原尼姑庵的房子里。大殿作为开大会的会议厅,厅旁小屋作为大队部和活动室。笔者读五年级时,教室还在大殿西边的尼姑庵房子里,屋中还有四根木头顶樑柱呢,地面是泥地,原有的地砖已破碎,只得逐步去除,室内阴暗潮湿。到六年级时才搬入稍正规的两排教室中,但教室也偏狭小,只能排三组双人座位,班级人数只能在四十人以下,否则,就济济一堂了。校门朝南,开在东大街原城隍庙演戏舞台楼下的通道。东边偏房做食堂,西边偏房还是当时安亭邮政所呢。但学校后面的操场较大,俗称“城隍庙大操场”。解放前后,镇上很多大型活动和集会都在这里举行。操场西北东三面有铁丝网围住,平时也开竹门的西大门。它直通镇北后街,可到西部,向北可到安师。
    当年的安师附小就是这样的条件,西部更差,后面小间还有泥塑老爷呢,与现在将要新开张的安师附小比,无论是规模、设施、教师配置,怎能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呢!
    但就是在这样的学校里,笔者第一次遇到有这么生动有趣形象思路开阔方法多样的讲解算术(即现时的数学)的青浦籍张怀礼(女)老师,使我爱上了算术,小学时就喜欢看鸡兔同笼、水池储水等有趣的书。也就是在这样的学校里,笔者第一次从钱秀娟(女)老师那里,懂得如何关心人,如何学习语文,如何阅读课外小书。也是在这样的学校里,笔者学会了敲队鼓,放学后还可在操场上踢橡皮球(比足球小而软的球),还可组织比赛。1954年还能聆听全国优秀辅导员朱冰心(女)老师参加全国会议的传达报告和受朱德总司令接见的全过程。
    笔者自安师附小毕业后,附小随着大跃进年代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市属工厂变迁安亭职工子弟的增多,学校确实大发展了,先后又建了两排四间式教室。但据说六一年六二年时仍有四、五年级学生仍要借用安师的教室上课。虽然1961年按县教育局指令又分成安师附小和安亭中心校(以原西部府城隍庙为中心校)。安师附小还是发展很快,名声更高,成为县教育局直属单位。文革前,学校升学率几乎是年年百分之百。
    当笔者也当教师时,当时安师附小校长特意通过教育局把我从安亭初级中学拉回安师附小,要救急教毕业班算术。后来,因为学校缺教师,我又成了安师附小的教师,更成了名符其实的安师附小人了。
   在安师附小的多年生活,笔者深深体会到:安师附小是依附于安师而存在的。每年开学,安师校长都要为附小全体教工作一次形势报告,每学年第二学期都会由安师安排十多名毕业生来校实习,安师教师每有教学研究和体会便向附小教师讲解和传授。而每学期附小教师要有几次公开课让安师学生集体听课观摩。这才是安师和附小的关系。如果没有安师的存在,何来附小的诞生。而如果只有附小而没有安师,则岂不成了无根之木、无渊之水,是没有根基的阁楼。
    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关系,大家都知道的,学校停课……又复课,且各自为政,这样便产生了戴帽子中学,但校名还是安师附小,其实,跟安师已无关系,校名也无任何组织关心。直至1975年7月,县教育局将安师附小和工区职工子弟学校合併,再重新分拆成,中学是新安中学在附小校址,小学是工区小学(后改为昌吉路小学)。至此,安师附小已不复存在。这是笔者亲历的经历。
    对这一段经历,笔者也有悲哀的回忆。笔者记得,笔者带安师附小戴帽子中学首届毕业生(七二届)时,毕业一学期上课的教室,还是笔者小学毕业时(五五年)的教室,将近廾年,学校竟无大的变化,这就是文革时期的安师附小啊!已经由小学发展到中学了啊!
    再说安师本身,也因文化大革命的关系,学校名存实亡。直至1978年恢复高考后,中专也才招生,安师又重新开张。直至1985年6月才在县教育局的促成下,找当时已为县重点小学的昌吉路小学,为安师附小。但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要求,至1995年中等师范又停止招生,三年后的九八年春,因安师的不复存在,安师附小又由区镇两级政府决定拆解成新的安亭小学和新的紫荆小学,且都易地建校。安师附小已彻底消失成为历史。因为此时的安师也已在九六年就改为中学。安师和附小,都已不复存在。
    不过,如果此时,有一个小学仍保留原名,且仍在两个原附小校址任选一个,倒也可以保留原名了,像“一师附小”那样。可惜没有。
    这一段历史,笔者虽然不在安师附小,但因生活在一个镇上,又因写镇志的关系,对这一段历史过程还是梳理过的,也是熟悉的,有记忆的。
    在这个十多年过程中,安师附小(昌吉路)又曾经辉煌过,只因昌吉路校区太小,高年级又只得借用原安师附小(东大街城隍庙)校舍上课。那几年,接收编外学生还得多收赞助费呢!
    可惜,现在昌吉路小学早已改建成商住房,而原先东街的安师附小(后改称新安中学)校址,至今还是空旷着、荒芜着,教学大楼已拆除,四周是两米高的围墙,圈住“保护”。只有六、七棵杉树默默地高高耸立着,有三层楼那么高,似乎只能向上天诉说着什么似的。
    回忆安师附小,笔者感到欣慰。因为自己是安师附小人,不仅是安师附小曾经的学生和首届毕业生,还是安师附小曾经的老师呢!但笔者又感到悲哀。因为安师附小应该已经成为历史的名词,不再有复名的可能和必要了。因为一则是安师已不存在,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则是中等师范不再恢复,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国富民强文化水平提高的必然。笔者认为我们不能逆历史潮流而动啊!一段历史应该结束,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安师附小只能作为我们的回忆和纪念了。
    但奇怪的现实是,安师附小不仅要恢复办学,而且要迎接新生(不只指刚入学的学生,当也指迎来新生久远之意),而且这还是官方的正式报道呢。笔者又受到震惊了。笔者尽管是一个安师附小人,并且是有怀旧情结的,但也认识到,不能因为自己一己的感情因素,而要求保留或重新使用“安师附小”校名,也不能逆潮流而动,更不能影响新生学校的发展前景啊。安师附小只能在我和我们大家的心里成为回忆和纪念了。
    笔者真的被报道震惊了。不知究竟为我回忆中的安师附小欢欣还是悲哀呢,还是应该为新开张的安师附小欢欣还是悲哀呢!笔者不知道如何说,也无话可说。即使想说,我又能说什么呢?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