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难免会或多或少遇到很贱的人和事。不想讲具体的了,恐怕写不出《红楼梦》或《西游记》那样的“含沙射影”水平,惹人“对号入座”、伤了表面的和气。但每年的感恩节,总要写点什么,今年就以一句老话“升米恩,斗米仇”的故事含沙射影一下吧。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一则小故事,讲的是协助刘邦打天下的韩信。
韩信年轻时不仅家贫,还品行不端,没本事做官、经商又不得法,一事无成,只好寄居在别人家里吃闲饭,走到哪都不招人待见。
当地有位亭长见韩信孤苦,对他很是照顾,许他来家中一同用饭,于是韩信就经常去亭长家蹭饭。时间久了,亭长的妻子很不乐意,某天她故意提前做好饭菜,早早招呼自家人把饭吃完,就连锅碗瓢盆也都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点粮食也没给韩信留。当韩信按照往常的时间来到亭长家时,等待他的就只有一张空空如也的饭桌。韩信一怒之下扭头就走,从此再也没去过亭长家。
离开亭长家,韩信找不到饭吃,不得不去河边钓鱼来填饱肚子。韩信在钓鱼的地方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常年生活在河边,以替人漂洗衣服为生。她十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舍给他一餐饭吃。
后来韩信替汉朝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回想起从前这位老婆婆的一饭之恩,便命从人送她一千两黄金作为回报。但对照顾他数月之久的亭长一家,却只给了一百文钱,还说:“你做好事有始无终,不过是个小人罢了。”
道理很简单,假设路边有个乞丐,在他快要饿死的时候,你给了他一升米,这一升米足够救命,你就是他的大恩人;可要是你看着路边乞丐可怜,每天施舍他一升米,时间久了乞丐就会习以为常,觉得你救他、帮他都是理所当然。他甚至会想:这人为什么只知道送米,我还需要衣服、我还需要房子、我还需要钱……一旦你不再送米给他,他就会心生怨怼,甚至跟你反目成仇。
从古到今有很多这样的人:你帮他百次不记恩,一次不帮就记恨。这就是人性。难怪有“帮难不帮懒,救急不救穷”的说法。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欲望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人心就像无底洞,付出再多,也填不平。
更重要的,要经常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习惯于接受别人的好意、就习以为常地忘记了他人的恩情?
换个话题。
中国现实是“厉♛害♕了”的国家,国家大、人口多、市场大、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游客大军马踏飞燕、世界各地都乐见国人的足迹。不过,有些国家,既望着国人的荷包眼红、又看着国人犯愁。为啥呢?且听我啰嗦两个小段子。
第一个是苦短形象。国家厉♛害♕了,人民也自信+自大了。凡是国人扫荡过的男厕所里,小便池下都是人过留痕、哩哩啦啦地尿撒一地。黄种人小鸟本来长的不长,但意念里却有老驴那么长。自信「远远超过」了自大,既没有变长、还损害了中国男人的苦短形象,实在划不来。
第二个是「成人之美」vs.「趁人之危」。不久前,有一个刚刚算是在英国落下脚的朋友回国,讲了一个他听来的故事。
一对在英国爱丁堡工作了一辈子的退休老夫妇准备卖了房到西班牙去养老。英国四面环海,气候潮湿,老人易患风湿病。他在西班牙看中了房子,两周內必须付款,就在爱丁堡的房屋中介所挂了房子说是“急卖”。
一对中国年轻夫妇正好刚在这个城市找了工作,孩子要上学,急著买房。看了中介挂出的房屋照片和价格,怦然心动——无论是地段还是房屋的品质都是他们希望的那样。
年轻夫妇注意到了“房屋急售”的字样,就电话中介“可以优惠吗?"老夫妇想著西班牙已经定好并急著要付款的房屋,说“可以的”。于是房价被砍了第一刀。
年轻夫妇觉得还是有降价空间。在签购房合同的前两天,突然说这个价格太高不能接受,不买了,除非价格上再降一个较大的幅度。没有想到,老夫妇居然在讨论后同意了!年轻人心中大喜过望,差不多白菜价买了幢难得的好房子,马上可以拎包入住。
搬家那天,一走进院中,大出意料之外,绿草如茵,鲜花盛开,就想主人才刚刚离开,还保有原貌。推开房门,年轻人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房子一尘不染,窗明几净,桌子上还有鲜花,花瓶压著一张纸条,上面写著:“非常欢迎你们入住这座记录了我们几十年幸福生活的房子。希望你们接下来的生活也和我们一样幸福安康!”
走进厨房,打开冰箱,里面吃的喝的都有。冰箱贴也压著纸条:“冰箱里给你们准备了一周的食物,超市要开车出门左拐再左拐,大约有20多分钟可以到达”。年轻人开始沉思了,房子有这样卖的吗?
再看电表箱上也有一字条,上面写著“我们已经给你们预留了至少一个月的电费,这个时间,可以帮到你们办理相关更名手续。在英国,办理这类手续是非常麻烦的。”
年轻夫妇彻底愣住了!他们站在那里呆住了许久时间......
成人之美、趁人之危、锦上添花、落井下石.....这些词汇一时在脑子里搅得他们目瞪口呆、手足无措,已经全然没有了乔迁之喜。
其实,这个故事我似乎在媒体上就看到过,但也没有想质疑这位朋友是不是也是道听途说的念头。因为,......,其实也不用说为什么,原因大家都懂得。
我们在乐享Thanks givingDay美好气氛的时光里,也乐享Thanks giving的感恩文化吧。
是自勉。
原创: 宋老 宋老随笔
原创: 宋老 宋老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