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经济发展了,人们富裕了,春节过年也变了味道。除夕看晚会已经习以为常,团圆饭跑到了饭店,大年初一自驾车游山逛水,新房子或楼房不见了灶王爷、家神,年轻人大都不会磕头了,春联不写了改成印刷的,压岁钱不再是一块两块而且数额变成一百元至一千元不等了……
每逢春节临近,总是忆起儿时过年的情景,那时虽然日子不富裕,但过春节是人们尤其是孩子们十分渴盼的事情。春节到了,可以吃好的、穿好的,男放鞭炮,女带花,串门子、走亲戚,尽情的玩耍……,过的很有年的味道。
我的老家在鲁西北平原紧靠陈公堤的一个村庄,是明朝永乐年间建置的一个古镇,老集市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进了腊月门,赶年集就开始了,非常热闹,年味实浓。那时老集上有布匹市、服帽市、木业市、牲口市、菜市、杂货市、穷逛市等等。进了腊月门,基本上天天有集(平时是一、四、七日,每月9个集日),而且多了年货市、鞭炮市、贡品市、灯龙蜡烛年画市等。村两头场院里添了唱小戏的、玩杂耍的、变魔术的、摔跤的、玩木偶的等等。集市上人流拥挤,热闹非凡,真象一幅清明上河图画卷。那时没有扩音器和喇叭,卖东西的就靠嗓子喊,有的弄个纸箱纸糊的小喇叭大声喊叫,有的连喊带唱。在大集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卖老鼠药的唱的热闹,那时过春节是老鼠泛滥的时候,它们也跟着人们过大年。因为家家户户都蒸炸,都有好吃的。那人唱道:大老鼠狠心肠,咬了恁的柜,咬了恁的箱,咬了恁的花衣裳,只要买了俺的老鼠药,保准让它上天堂……,卖鞭炮响货的更是又险又热闹,他们为了显派卖派,有的用手提着放鞭炮和二踢脚,有的竟敢用嘴叼着放鞭炮和烟花。不过那时的响货没有“炸药”,都是按一磺二硝三木炭比例制成的,没有太大危险。有一个卖烟花的站着大八仙桌上,一会儿大声叫喊“泰山不是垒的,实牛不是吹的……”一会儿放头顶上放,一会儿用嘴叼着点放。正当人们争抢围观看热闹时,那个嘴里的烟花冒着冒着花叶突然“砰!”的一声响了,那人虽然赶紧往吐,还是把嘴炸的满是口子,花没卖成,人们哭笑不得,立即帮忙抬进了公社卫生院。
我家过年也是进了腊月门就忙碌热闹起来。母亲解放前上过几年私塾,她老人家按照传统习俗,安排过年的事项很有条理。腊八扫房,十七集日开始买年货,腊月二十开始蒸装,主要是蒸馒头、包子、花糕、面鸡面鱼等,腊月二十三送灶王上天,腊月二十八炸年贡,二十九贴春联挂天灯,三十请家神,吃团圆饭,熬三十,初一起五更大拜年……
至今记忆犹新的几项都是母亲的传承和教育。我家弟兄四个没女孩,我爱学习心细,母亲就把过年的老传统风俗传授于我。我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做,她老人家老了我就自己做了。扫房——腊八这天,是扫房打扫卫生的日子;母亲带我先把屋里的轻一点的家什搬出来,重的象水缸、面缸、橱柜等用旧布或床单盖住。母亲用竹杆绑了两个苕帚,她先蒙上毛巾穿上旧衣裳,再给我把头蒙上毛巾,嘴上蒙一个小的,那时买个口罩也是奢侈品。我简直就象一个小八路,举起苕帚,先是房顶,再是檩梁,最后扫墙和地,三间土坯房清扫完了,用大半个上午。我的东邻二大娘,年纪大了每年涨愁扫房。我那年刚满十五岁,母亲说:你也不小了,从今年开始给你添个活,每年腊八扫完咱家的房子不要换衣裳,帮你二大娘扫房去。母亲教育我,做人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敬老扶幼,团结邻居。从那年起接连帮二大娘扫了七八年房,一直等她儿子当兵复员才停止。送灶王——我从记事起,母亲便带我送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上天的吉日,母亲中午把墙上贴的灶王爷揭下来晾晒到窗户台上,主要是为了好点火。然后再找来高粱秫秸,挑粗细等匀没虫咬的好秸杆,把外皮扒掉开始扎马,马头、马尾、马腿、马鬓扎好,放到八仙桌上,再在马头下放上一碗水和一碗粮食。后来我渐渐长大,这活就交给我做了。至今难以忘怀的就是母亲几句祈祷词。晚上发送灶王爷先贡上饺子,屋外放鞭炮,母亲让我跪在灶王爷的牌位下磕头。她老人家边用烧纸烧马和马上的灶王爷,嘴里边嘟噜:“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快去快回,保佑来年五谷丰登,全家幸福,万事如意。”虽然发展到今天的信息年代,但我一直没有间断这个传统风俗。我认为,一个人丢了民族的东西,丢了国和家的传承,等于没有了灵魂。贫穷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没有信仰,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支柱。请家神——腊月二十七八年贡炸好,二十九年画春联贴好,大红灯笼、天灯挂上,三十一大早就要请家神了。母亲让父亲和我把主子挂在正屋八仙桌上方,条几上摆放家神牌位,桌子摆上各种各样的贡品、糖果,最注目的就是左边的大猪头,右边的大面鲤鱼,桌子前方中间是香炉,两边是大红蜡台蜡烛。那时日子穷,就用两个酒瓶子当蜡台。一切办好,父亲就领着我们兄弟几个去村头插香、烧纸、磕头,请家神回来过年。父亲不在了,就由大哥领着去请。在我家从我记事起,我知道与别人家不一样的是别人家都是光请光神,我家专门请毛爷爷(毛主席),把毛主席像放在贡桌上同家神一同过年享福。理由很简单,母亲说:你奶奶和你父亲解放前扛活讨饭出身,真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吃尽了苦头。一九四五年夏津解放,分得了毛主席共产党给的三间房子还有土地,从此走了一年比一年幸福的生活,吃水不能忘挖井人,做人不要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每年还专门请村里能写绘画的廉爷写对联:翻身不忘毛主席,幸福不忘共产党。后来我能提笔了,写对联的事就由我来办了。自公元一九七六年毛主席逝世以后,每年过年从来没间断过;母亲还在每年的三十这天,把儿孙们叫到桌前训导,他老人家面对毛主席像指着吊在梁头上的那个小竹篮说:毛主席是咱穷苦百姓的大救星,这个小篮子是解放前你奶奶和你父亲要饭讨生的宝贝,他是咱家的传家宝,你们要世世代代不要忘记恩人毛主席,不要忘记奶奶和父亲的不容易。母亲识文解字,通情达理,她老人家还专门制定了个规矩,给毛主席上贡只鞠三个躬,不磕头、不烧香、不烧纸。
改革开放,中西结合固然很好,但我一直坚持我的观点、信念。教育我的家人、学生、朋友,中国人要过中国年,不要丢掉民族的传统,不要忘记祖宗的训言,更不要忘记推翻三座大山,让穷苦大众翻身当家作主人的大救星毛主席和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无数革命烈士。让民族传统发扬光大,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作者简介】宋云亮,笔名,鲁峰,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夏津县宋楼镇宋楼村,毕业于山东省委党校本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