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楠荫木秀,小石抵中流。这是原楠木场中场栅门上曾经留下的石刻楹联。为踏访这个清代便有的老街,我们专门踏访。
楠木场坐落在小石河边。据说,因境内蔡家巷、青龙桥一带古多楠木,浓荫遮日得名。清代康熙十六年(1616年),有人在楠木树下开设幺店子,清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此兴场,便以楠木为地名。在清代属于北乡华园里,1929年在此设置楠木乡。
遗憾的是,楠木树早已不存,老房子也不多见。仅在原来学校院落里,还剩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栽植的银桦树两株。原因是楠木乡政府为躲避每年的小石河洪水,搬迁至几里路以外的新公路旁,一度改为楠阳镇,后又合并到葛仙山镇,更难得有人记起了楠木场。
一个地方因树得名,在彭州较多。枣子树,因曾有枣子树得名,在彭州城东十里。本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幺店子,因革命先驱者、彭县地下党创始人杨石琴在这里被枪杀,至今成为后来人凭吊的地方,它成为一种信仰的延续和象征,也给后人更多的启示:生活的本身或许遇上很多不如意,但有着顽强的精神,方可让人的意志得到锤炼。
楠木(phoebenees)为樟科常绿大乔木,在我国贵州、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区有天然分布,是组成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博物要览》载:"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又名紫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南方者多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纹美。金丝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楠木之至美者,向阳处或结成人物山水之纹。水河山色清而木质甚松,如水杨之类,惟可做桌凳之类。"通济镇麻柳河畔挖掘出万年乌木,经鉴定属于金丝楠木。足以说明湔江河谷曾经分布着金丝楠木林,也说明这里生态环境自古幽雅。
由于历代砍伐利用,加上地震等地壳运动,致使这一丰富的森林资源近于枯竭。如今,彭州的楠木纯林仅剩桂花镇三圣寺侧,面积二十来亩。据彭州市林业局测定,最大直径一米以上,年龄在400以上。这里的楠木林面积不大,却说明老百姓喜欢在庭院前后栽种楠木等树木。
现存在彭州境内的楠木树,系人工栽培的半自然林,且在庙宇、村舍、公园、庭院等处尚有少量的大树,且以寺庙居多。它们的年龄大小不等,至少在两百年以上。近年来,人们在修房造屋时,也喜欢利用房前屋后栽种楠木,以细叶楠木为多。
楠木自元代开始广泛应用宫廷家具制作。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有楠木制作的宝座、屏风床和寝床的记载,还记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以楠木为建材的宫殿文德殿。在元代,楠木广泛应用于宫廷家具制作,成为皇家青睐的家具用材,在于楠木有不宣不燥,经久耐用的独特属性。
清代,清前期国力昌盛,统治者追求穷奢极欲的豪华生活,对于起居坐卧家具的制作也是极尽工巧,这一时期对于楠木的需求量也是一直保持高位,据清宫档案记载,康熙年间楠木木桌长96cm,宽64cm高32cm,桌子做成炕桌式样,桌面镶嵌银板,牙板为直牙条,四条腿直下,足尖是内翻马蹄足。传说用楠木做家具,水不能浸,蚁不能穴。楠木高大乔木,树干通直,叶终年不谢,为很好的绿化树种。木材有香气,纹理直而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和开裂,为建筑、高级家具等优良木材。
彭州万木留香家具展览厅,收集保留了一批民间楠木家具,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楠木是人们喜欢的一种树木。楠木为中国和南亚特有,是驰名中外的珍贵用材树种,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渐危种。
也许,随着人们的认知,保护树木会成为良好风气传承。毕竟有些东西我们这一代人还来得及去见上一面,又有多少已经永远错过呢?百年以上,千年以上的树木真的会再生吗?我们应当扪心自问!
【作者简介】:杨本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彭州散记)(一生相遇,彭州)主笔撰写纪实文学(蓉城博弈),编写文史类(宗教与彭州)(话说湔江)(彭州市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