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死是20世纪末中国诗坛最令人震惊的悲剧性事件,而它也成了一个标志性事件,促成诗坛和文坛乃至整个社会,对中国当代青年诗人生存处境和生存状态的关注
10多年来,海子的自杀及其死因也引起了诗坛文坛以及学界的重视,包括著名批评家朱大可先生在内的学界都著文发表看法,从普遍意义或是形而上的角度,探讨海子自杀。对海子自杀的死因自是议论焦点。有人认为海子是死于精神分裂,有人认为他是江郎才尽,有人说海子的死是殉诗有人说海子的死缘于城市和乡村的矛盾,甚至有人说海子的死是练气功走火人魔,这些说法反映了人们对海子之死的关注当然,由于众说纷纭,各人视角、立场,甚至动机不一样,所占有的材料不同,结论自然不一致。但是,随着争论探索的发展和深入,有些议论说法,就有点离题了,甚至造成对海子的某种伤害。在此情形下,诗人生前的好友,同是当年“北大三大诗人”的西川,不得不站出来著文详谈海子的死因,同时澄清一些事实。海子死后,西川写过一篇题为《纪念》的文章,追念亡友。作为海子的朋友,海子死后,他又全面编辑过海子的诗歌作品,当由于海子的死引发了众多争论以及相继有一批青年诗人似乎是追寻海子的自杀事件之后,西川又写了《死亡后记》,较为客观地分析了海子自杀的几种原因,这表现了诗人西川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由于西川比较接近海子,许多人认为西川提供的事实说法和分析比较有代表性,也最为可靠,这里主要介绍西川对海子死因的几点探索分析西川所分析猜测海子的自杀有6个方面的原因及一个“导火索”其一,是“自杀情结”。西川认为,海子是一个有“自杀情结”的人。依据是除了在《怀念》一文中已经引述过海子于1986年写下的篇记他一次未遂自杀的日记外,从海子大量诗作中,也可以找到海子自杀的精神线索。海子在诗中反具体地谈到死亡、死亡与农业、死亡与天堂,以及鲜血、头盖骨、尸体,等等。海子对于死亡谈论甚至不仅限于诗歌写作中。西川进而认为,海子是在死亡意象死亡幻象、死亡话题中沉浸太深了,这一切对海子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暗示。西川还认为,海子的另一个自我暗示是“天才短命”。在分析了以往作家、艺术家的工作方式与其寿限的神秘关系后,海子得出这结论:他尊称那些“短命天才”为光洁的“王子”。或许海子与那些“王子”有着某种心理和写作风格上的认同,于是“短命”对他的生命和写作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其二,性格因素。西川认为要探究海子自杀的原因,不能不谈到他的性格。海子纯洁、简单,但偏执、倔强、敏感,有时有点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
西川说海子性格的形成,应该既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其后天因素。所谓后天因素,指的是其农业背景。海子一生喜爱凡·高。1984年写的献给凡·高的诗中,有“不计后果”的提法。西川认为此诗也可以看做是海子的某种自况,“不计后果”这个提法用在海子身上十分贴切。
其三,生活方式。西川认为海子生活极为封闭,而且拒绝改变他这种生活的封闭性。海子在昌平深觉寂寞孤独,有一段时间,海子自己大概也觉得在昌平的生活难以忍受。他想在市里找一份工作,这样就可以住得离朋友们近一些。但是要想在北京找一份正式的、稳定的工作对海子来说很不容易。海子至死也没有离开昌平校区生活的封闭、孤独与寂寞。
其四,荣誉间题。西川说,海子其实也很看重荣誉,即社会(包括诗坛)对他及其诗作的确认。海子和所有中国当代诗人样,也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社会对诗人的不信任,以及同权力结合在一起守旧文学对于先锋文学的抵抗。另一方面是受到压制的先锋文学界内部的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互相排斥。
尽管西川等几个朋友早就认识到了海子的才华和作品的价值事实上在1989年以前,大部分青年诗人对海子的诗歌持保留态度。在1987年的北京西山会议上,就有人对他的诗歌创作横加指责。在此前一年的年底,海子所在的民间诗歌组织幸存者俱乐部”的“元老”级诗人多多,再次对他进行攻击,指责海子写长诗是犯了一个时代性的错误,并且把他的诗贬得一无是处。而西川说,海子恰恰最看重自己的长诗,这是他欲建立其价值体系与精神王国的最大的努力
其五,气功问题,即海子生前对气功的着迷。西川说,海子似乎也从练气功中悟到了什么。他跟他的一位同事,也是朋友学气功。有一回海子跑来高兴地告诉西川,说已开了“小周天”。西川认为海子可能是在开“大周天”的时候出了问题。他开始出现幻听,总觉得有人在他耳边说话,搞得他无法写作。而对海子来说,无法写作就意味着彻底失去了生活。也是在那时,海子对自己的身体也有某种幻觉,他觉得自己的肺已经全部烂掉了。西川觉得不排除气功对海子所起的负面作用。
其六,写作方式与写作理想的矛盾间题。西川认为,这是导致海子自杀的更内在的原因。西川回忆:“记得有一次海子、白马和我在骆一禾家里聚谈,大家谈到写作就像一个黑洞,海子完全赞同这种看法。海子献身于写作,在写作与生活之间没有任何距离。所以确切地说海子是被这个黑洞吸了进去。”海子迷信“短命天才”,这势必影响到海子的写作方式。他可以一晚上写出几百行诗,他所真正景仰的大诗人是歌德。于是这里便有了一个矛盾。歌德的《浮士德》从从容容地写了60年,并非一蹴而就,而海子却想以激情写作的方式来完成他的长诗《太阳》。西川认为,正是这种几乎无法克服的矛盾,最终让海子走上了绝路。
关于一个“导火索”,即前文已讲过的海子初恋女友B。在1989年3月对海子的那次见面以及由之引起的后续故事,最后直接引发了海子的自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