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爱的影评人之……
原创: 董雨晗
喜欢毛尖已经很久,自高中订阅的不少文学杂志起,就被她犀利直言的文字吸引,又喜爱她朴实接地气的文风,更爱她天南地北的宽泛引用,在那会儿就觉得,这是个很酷的作家。不得不提的是,一直以为毛尖是她笔名的我在得知这竟是她的真名后心里产生的一种觉得她更加酷的情感体会。
所以就准确意义上讲,她一直是一位我喜爱的作家,甚至曾想过报考华东师范去一睹真容。但其实那会儿并没有特别了解她,高中闭关学习,几乎不与网络接触,所能得到的与她的接触只有文学杂志的一月一会,知道她爱写电影,却不知她的影评人身份,直至上了大学。自然而然的,她从我喜爱的作家变成了喜爱的影评人。
1.
>>>随笔<<< 还是想先从她的随笔聊起,当时最喜欢她的一篇随笔是《没有人看见草生长》,特别爱里面的几句话,那会儿做的每张高中语文卷子的作文里几乎都能看到我生搬硬套的毛尖的句子,还有《普普通通的愿望》,一句“虽然北岛的诗歌马上就在耳边: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引得我去读了好多篇北岛的诗歌。要说当时为什么会喜欢毛尖呢,或许还是因为她的“不规矩”。文辞华丽、段落工整、拘束不自在的散文读的太多了,混进一篇毛尖的随笔便让人觉得眼前一亮,毛尖写东西,给人感觉很生活还带点讽刺与批评,她不会避讳那些所谓的“污言秽语”,不会避讳裸体等性的话题,直面衰老与死亡、幼稚与错误,在她的文章里我看到的是天然去雕饰的孩子纯净的灵魂。看她的文章,我带了点幼时偷看漫画的小胆怯与兴奋,又带了点小愤青的认同。在当时一个被班主任压迫着苦学不给看课外书的年纪,看到刊物上能出现脏话与敏感的话题,我心里只能留下一个想法,这作者真是太酷了,她让我觉得文学不都是文绉绉的阳春白雪,也能够接地气地分享各种小趣味。总结一句就是,这个作者不“端着”,真可贵。 不过我这么说显得毛尖的文章好似只有脏话与敏感词汇吸引人一般,实则不然。她一定是一个聊天很能扯的人,她的文章也会引经据典,但是不生硬,就像是跟人聊天一样,把她的见识见闻都聊的生动,不会让人感觉她在掉书袋,聊完之后你回过去一看,才会发现这通篇的信息量是多么庞大,感觉毛尖阅历惊人。另外,我特别爱她直言不讳的讽刺,似乎可以想象她要是跟人吵架,一定是占据有理的一方,然后疯狂毒舌对面,全然没有柔弱女性的一面,活得很潇洒,一身侠气。 2. >>>影评<<<
扯远了,聊聊她的影评。我读她的影评主要是在《例外》这本书上,这本书收录了各种各样的她的文章,不全然是影评。毛尖评论影片的风格一如既往地犀利,记得她在《我们不懂电影》里说到,“六月,看过《富春山居图》,看过《不二神探》,看过《小时代》,回家,默默给张艺谋陈凯歌上了一炷香。我错了,以前老觉得他们玩三无产品搞得一地烂片,现在想想,他们做的至少还叫影片,今天在电影院放映的东西,是什么?”不留一分情面的说真话,真让人痛快。想起她在《例外》的一篇烂片笔记上写着“烂片的电影史贡献是:够离谱,就够后现代。在这方面,张艺谋带着陈凯歌和冯小刚又取得了新突破。”随后她义愤填膺的批评了《十面埋伏》,操着《瘪四与大头蛋》的例子,对比显出《十面埋伏》的下三滥。有理有据有对比,讽刺中带着几分幽默,给人感觉毒舌但是确实客观中肯。
毛尖说:说自己是影评人,不过表明自己更能骂,于是她不再用“非常罪非常美”的方式写电影。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她写的影评不是常见的深奥晦涩,分析这个那个的正经影评,而是掺杂着段子的逗比影评,也正因如此,她的受众更加的广泛,她可以在普通观众的观影选择中起到不小的影响。我认为这是她对如今时代的一种妥协,不然就我看来以她的功底,一定能写出更卓越的文章。当前,小众的充满理论与深刻见地的影评人不再受到广大群体的推崇与追捧,他们只为小众的这个行业的人所知道所崇拜,而在现在这个全民电影的时代,唯有正面应对浮躁的、肤浅的大众文化,或许才能有更广的出路吧。我觉得很多俗人会爱这样不一样的影评人毛尖,恰巧我,也是俗人之一。
本期作者:董雨晗
本期推荐阅读作品:《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