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随风
我想与城墙交谈,倾听砖石的心音。那一块块砖石垒起来,抱成团,就矗立成了一道令人震撼的奇观。——题记
古城西安南依巍巍秦岭,北临滔滔渭水,这座历史的皇城曾在战火中焚毁,在废墟中挺拔……那矗立在古城的明代城墙是西安的一帧名片,六百多年来,它就像一座刻录历史风云变幻的丰碑,高高地耸立着,时而傲视天下,霸气地宣讲着一个王朝无与伦比的鼎盛;时而又面目颓败,苍凉地诉说着盛衰轮回的历史宿命,更多的时候,它都以自己的威武吓阻着可能到来的异族侵入和随时可能发生的兵变。
现存的西安城墙高十二米,底宽十八米,顶宽十三米左右,环城一周总长度接近十四公里。萦绕城墙的是一条宽阔的护城河,河面四季碧波荡漾,鱼跃虾忙;河岸到处垂柳依依,浅草青青,蜂飞蝶舞,鹅嬉鹤跹,动态与静态相互映衬,挺拔与婀娜共生共赢,吸纳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前来观光旅游。
墙无处不在,中华民族向来青睐墙,依偎墙。院落有院墙,城市有城墙,万里长城更是我们的国墙,那一块块垒砌的石块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超凡智慧,曲折蜿蜒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于是城墙站立成一道风景,可以打量,可以审视,可以阅读,可以与之产生心和心的碰撞……走近城墙,历史的硝烟仿佛飘过身边;拥抱城墙,青砖的心音似乎回响耳畔。
西安的城墙构筑史,可以追溯至原始时代,半坡遗址曾经闪现过城墙的身影;西周镐京的风尘也侵蚀过城墙的身躯。在西汉时期,汉王朝为了永保江山,他们当然不忘修建城墙,厚重的城墙没能阻挡张骞出使西域的脚步。突破禁锢,走出城墙,放眼世界,深谋发展,西汉王朝抒写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辉煌篇章。然而西汉末年,政权瓦解,城池已毁,城墙犹在,但已颓废而荒芜,野草蓬勃的汉城墙遗址,却能让我们触摸到汉王朝心脏的律动,窥探到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隐约耳闻一个帝国由盛而衰的呜咽。
随后长安城墙便在岁月深处沉寂许久,直到盛唐时期,长安城墙的峥嵘又从浩淼的烟云中重现,焕发了奕奕神采,傲视群雄。但历史悲剧总会卷土重来,战乱纷争不断爆发,长安城墙被安史之乱的马蹄踩在了脚下,又被黄巢起义的烈火熏烤得发烫,长安城墙历经血的洗礼,火的炽烤,伤痕累累,满目创痍,失却了往昔的亮丽与丰姿……
现在公众目睹到的西安城墙是明代修建的。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长安城渐渐萎靡,喧闹退却,繁华不再,因而位于大地原点附近的长安,竟然偏居西部一隅,所以它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号---西安。由于历史原因,让曾为汉唐首都颇有王者气象的西安后来与建都边失之交臂,一但西安明城墙就一直气宇轩昂地挺立在八百里秦川的大地上,虽然风雨苍茫,血染征尘,旌旗变换,朝廷移位,但它永远在历史长河里绽放着时代帝王般的光芒,熠熠生辉。
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政策的实施,西安这个古丝绸之路的的起点,正向世界展示着千年古都的无穷魅力;西安城墙也在不断完善和修补中继续散射着伟岸雄伟的光芒,演绎记录着往昔王朝的历史风云,令世界各国民众无不惊叹!
每当夜幕低垂,踯躅于城墙之上,放眼望去,城内城外,高楼密布,道路如织,车辆若舟,豁然开朗中令人浮想联翩,就好像又走在远古的沙场上,战鼓敲击,哀马嘶鸣,我仿佛瞥见了刺刀的寒光,闻到了血腥的恶臭,听到了奸佞的狂笑,看到了龙袍在身的专权……一种忧郁的情绪,一种杞人忧天的情怀在心中聚拢升腾成一种疑问:当硝烟散尽,欢娱弥漫街衢,那些命丧黄泉的将士,谁又会缅怀他们,谁又会追忆他们呢?
城墙是一个王朝政权的捍卫者,是一个民族的生存保障,更是一个民族的心灵气象,情感寄托,精神符号。于是,厚厚的城墙就成了厚厚的一部书,一部耐人寻味的书……
西安城墙,我想与你深情相拥,仰望你,感受你嘴角轻蔑的微笑,擦拭你眼角含着痛楚的泪花,解读你史书般的厚重和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