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咖啡
什么是空心人
十一假日期间,也收到诸多家长短信,都和孩子学习相关,祝福只是顺路赠送。这感觉让我五味杂陈,哭笑不得。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物价嗖嗖上涨,人也如机器般飞转。男人主打养家,女人主打育儿,孩子主打学业,几乎个个都在疲于奔命。
大家都在一路狂奔,停不下脚步,心更是静不下来,更别谈去思考些什么,当然,最好还是别思考为好,因为就算思考出来点新东西,也未必敢说,搞不好会憋出病来。因此,倒不如人云亦云,诸如大呼“厉害了,我的国”,极具正能量,一天喊上一万次也不会错。
但是,如此也有个弊端,那就是时间久了,就会渐渐失去思考能力,忙忙碌碌却又浑浑噩噩,甚至可能成为“空心人”。
何为空心人?简而言之,指那些听从一切比自己强有力人安排的人。这类人缺乏生活历练和人际交往,对生活缺乏热情,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甚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活着。
不可否认,如今社会,空心人越来越多,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沦为考试机器的学生加入。他们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交际,没有时间阅读,没有时间走出户外,只有无休止地上课刷题..........
而当他们长大,从紧张的高中阶段来到自由开放的大学,便极容易放松自己、迷失方向,未来是什么,该怎么做,很迷茫,不用费力上课,不用大量刷题了,心很容易瞬间被掏空,成了空心人。
空心人是怎样炼成的
近些年大学生退学率的升高,便是空心人增多的佐证。
据有关数据表明,某16所名牌大学,2017年总退(休)学率5.3%,5.5万名本科生中接近3000人未能正常毕业。2019年6月深圳大学317名研究生被退学,其中未注册218人,学习年限超期89人,成绩不合格10人。
身边有位朋友家的亲戚,高中成绩极好,被南航优先录取,本硕连读,然而,读了大学后便沉迷于游戏,和舍友同学基本无沟通,考试多门不合格,辅导员找他多次谈话,他也只是不发一言,大学三年级时最终被退学。退学后,先在一家咖啡店打工,却也不知如何和顾客沟通,最终被炒了鱿鱼。于是,他回家复读高中,虽然高中课程丢了三年,可是期末他又考了总分年级第二名。是喜是悲?一个只擅长考试的人,到底如何在社会中生存?
又收到弟弟发给我的一条短信:班上的一个孩子对他说,我不想考试,我每天觉得活着就是一种痛苦.......十三四岁的孩子说话的语气就像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而这个孩子却是火箭班的年级第一名。
太让人心酸!
如今,很多孩子看上去很强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实却已成为了空心人。因为,这些孩子学习和拼搏的驱动力,并不是出于完善自我和求知的热情,而是出于输掉竞争的恐惧。
家长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每一刻都胜出,这种脱离实际的要求是一种极具摧毁性的暴力行为,最终也只能以失败告终。
因为,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孩子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让家长满意,孩子的光彩,他自己看不见,因为他们更多活在家长焦虑的催促和指责声中。
于是,孩子的内心将会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孤独,越来越“闷”。他渐渐失去了自己的表达和主张,总是在无意识的和别人竞争,跟别人“较劲儿”,也就是因为缺乏自我价值认同,而失去了与其他人沟通和交流的健康状态,造成人际关系的疏离和对立。
于是,孩子进入了全面压抑的状态,成为了浑浑噩噩的考试机器,在他上了理想的学校的同时,一个对生活失去热情、 心灵扭曲封闭的“空心人”也炼成了。
多少家长,为了孩子眼下的成绩,冷酷地驱使着孩子,却没有注意孩子越来越迷茫冷漠的眼神,和越来越萎靡压抑的精神状态。最可能的结果是,你不但得不到一个成绩好的孩子,可能还毁了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甚至,毁了孩子本来应该朝气蓬勃的人生。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
作为家长,我们到底该怎么做?一句话,我们不需要空心的孩子,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一个具有好的自我认知和精神面貌的孩子,只有这样的孩子,人生才更接近幸福。
那么,该怎样去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首先,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一定的成长和探索空间。
现在的父母,基本免不了帮助孩子辅导和检查作业,除此之外,很多还给孩子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上的照顾。
但是,如果孩子不能自己去尝试管理自己,而是事事都由别人监督指导,那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的认知、和自己的内心感受就是脱节的。因为他丧失了自己试错、自己检查、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机会。
如果家长给孩子成长和试错的机会,孩子在前期可能会吃点亏,错误会多一点,但他可以自己去体会态度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联,自己吸取经验教训、自己调整,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出独立自主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和能力,体会成就感,从而走上一个正向循环。
当然,家长并不是做一个甩手掌柜,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判断给孩子多大的权限,并且根据执行结果来进行反馈和调整。但总的来说,是相信孩子的潜力和能力,并且为孩子自理和自立创造空间。
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这要求家长首先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那么患得患失。
决定人和人差异的不是聪明。最厉害的人不是不失败的,而是不怕失败的。我们小时候都读过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成功之前经历过成百上千次的失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的就是“此岸”感和“彼岸”感,也就是我们到底是同盟者还是敌对方。
如果家长能够接纳孩子不完美的表现,愿意去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孩子就会觉得你和他是同盟,能够站在一起面对问题,那么孩子也会得到更多心灵的力量,就会敢于探索,离开舒适区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如果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遇到问题一味埋怨孩子,那孩子就会感觉自己孤立无援,也会陷入更加孤独封闭的境地,更加畏手畏脚,不敢出发。
第三,家长要引导孩子对世界、对别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如果我们认为,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是竞争和敌对关系,那就会时时刻刻都想赢,争当“聪明”和“利己”的那个,这样显然人生发展的空间是有限的。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在于他自我认知清晰,能够与世界和解,像滚雪球一样扩展出连续的生命,而不是每一次现实的或者臆想的竞争和较量中,心越来越窄,“赢”得只剩下孤家寡人。
如果你的孩子有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你根本不用担心你的孩子将来会过不好,因为他自然会吸收环境的能量,充满前进的动力。
因为,能对不同的人有理解和包容心的孩子,他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跟他人学习,当他面对各种陌生的环境时,也会较少的感到不适和恐惧,因为他已经学会了欣赏多样性, 能够把所有的“非我”,理解和吸收成对世界共同经验和认识的一部分。
第四,家长要时刻警醒自己,我们可以对孩子充满美好希望,但不要忘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目标的工具。
一个自由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有着自己的独立意识。
如何去爱孩子,是为人父母应该上的第一课,要为孩子创造和平的、温暖的、充满爱意的家庭生活。
切不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让孩子成为工具,变成表面光鲜、心灵扭曲的空心人。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进入成人的状态,用无所不在的竞争和焦虑破坏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性和美好,扼杀孩子的未来。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育“人”。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幸福比成绩重要,我们要像保护孩子的眼睛一样,保护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热情、对学习的兴趣和他们的自尊。
杜绝空心人,在孩子身上注入一种力量,让每颗心上都开满繁花,让他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自我完善成长,在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同时,去融入和改变这个世界。
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