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回归文明的源头:布罗茨基之墓

时间:2020-10-18 15:32:55    来源:
俄国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在1972年流亡到美国,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11月在维也纳一次会议上,布罗茨基作了一次演讲,他说:“位流亡作家的处境的确远不如一位打工者或一般的流亡者。他渴求赢得承认,这使他焦躁不安……”值得玩味的是,布罗茨基生前从苏联流亡到美国,而他在去世后他的遗体则“流亡”到意大利。不过,第二次“流亡”时他不再“渴求赢得承认一是他已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1987)这一最高奖赏,二是他已经过世了,人间种种已与他无关。
 
 
 
布罗茨基第一次被迫流亡的原因让人十分迷惘。如果追究起来,就因为他是一个诗人,写过一些有独立思想、呼吁自由的诗歌,结果他被指责、指控为“文学寄生虫”,遭到批判、批捕、审讯和流放。1964年,他被流放至北方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州。
 
 
从1964年起,他的诗选陆续在美、法、英等国出版,如《韵文与诗》、《诗集》等。1972年6月6日,他被驱逐出境,开始流亡生活,并于当年12月来到美国。
 
 
到了美国以后,他并没有像许多流亡作家那样对美国的一切大写赞美诗,因为他讨厌别人给他身上贴任何标签,更厌恶别人对他有意无意的“利用”。他对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对文化的冷漠,与专制社会中对个性的压抑给予了同样的抨击。侨居国外期间,市罗茨基又以十多种语言出版了他的选集,其中尤以《诗选》和《言语的一部分》影响最大。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间,布罗茨基声名鹊起,成为当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并于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96年1月28日,布罗茨基死于心肌梗塞。
 
 
2月1日,在离他家不远处一座小教堂里,朋友们和他的学生们为他举行了安魂弥撒。他的好友洛谢夫代表大家在悼念会上朗诵了布罗装基1972年写的诗歌《相遇》:
 
 
 
他去了,他用双手打开门
却没有迈向街道上的嚣喧,
而是走进了死神那寂静的领地。
他去了,行走在没有生命的空间
他听到,时间已经失去声响。
在一片浓密松软的黑暗之间,
西面的灵魂走过死亡的道路,
把一个闪光的嬰儿领到了眼前。
就像一只灯泡,照着那片黑暗,
在那黑暗中,哪怕只是偶然,
至令也无人能照亮自己的路
灯泡在闪亮,道路也在逐渐变壑。
仪式结束后,布罗茨基的遗体被暂时
葬在纽约曼哈顿圣三一墓地。一年半之后,
布罗茨基的亲友按照他生前的遗愿,把他
的遗体从纽约迁到意大利威尼斯的圣米歇
尔墓地,墓地四周是盛开的玫瑰。
 
 
据刘文飞先生的猜测,除了布罗茨基钟情于威尼斯的美景和清新的空气以外还有两个原因使他选择了这个最后的归宿“布罗茨基选择威尼斯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恐怕还有另外一些原因:他的…妻子玛利亚是意大利人,布罗茨基和她生有个女儿,名叫安娜。在布罗茨基去世的时候,安娜才两岁多,布罗茨基选择威尼斯为长眠之地,也是为了返回妻女的故乡。此外,一直认同诗歌就是对世界文明的眷念’、诗人就是“文明的孩子的布罗茨基,对西方文明起源地之一的意大利一直情有独钟,他作为一个‘文明的孩子最终回归文明的源头,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