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安息在爱的庇护所:托马斯·曼之墓

时间:2020-10-18 15:32:58    来源:

往昔的水井很深”是德国文学大师托马斯·曼(1875-1955)在他的小说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中的开篇第一句话。很多人并不了解,这句话其实反映了托马斯·曼从1933年开始在国外的流亡生涯中,他多么怀念他在慕尼黑度过的整整40年的生活。他的大女儿艾丽卡撰文道破了其中的奥秘和辛酸。她在952年写道:“我家的井水看来清澈见底。……77岁的人在这里度过了40年岁月,难道人们还感受不到他对慕尼黑的最深切的忠诚?他感受到了。不论何时他将他的目光投向“往昔的水井’作遥远的旅行,他都愿意在故乡城市体息很长的时间。”

尽管托马斯深深热爱着德国,对慕尼黑更有恋人般的深情,他却不得不在1933年离开德国。1930年,托马斯在德国作了《致德国人——对理性的呼吁》的演说,德国人远离纳粹,警惕法西斯狂热,呼吁德国人民站在社会民主主义一边。但的讲演当场就遭到纳粹分子的捣乱和破坏。

希特勒上台以后,托马斯的几处住宅都被没收充公,他的著作被公开焚烧。从此,托马斯·曼就一直在国外过着流亡的生活

他在瑞士、法国流连了几年,一直舍不得离开欧洲。但后来整个欧洲燃起了战火,那里再也没有他能安全写作的地方。1938年,他带着全家来到美国,受聘于当林斯顿大学。他对家人说:“他们会允许我们呆在美国的。美国的民主力量很强大,很真诚。”这年他已经63岁了

尽管美国友好地接纳了他,他也写出了《浮士德博士》、《费利克·克鲁尔的自白》等著作,但他对欧洲的思念却始终没有停止。他首先想到的几乎总是瑞士,因为他是在瑞士告别欧洲走上流亡之路的,再加之瑞士有讲德语的环境,所以他一直热切盼望能重返瑞士,并最终葬在那儿。

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进入“麦卡锡时代”,政治气候日趋恶劣。美国参议员麦卡锡倡议“对巫婆施以火刑”的恐怖手段,让所有被认为是共产主义者的人遭殃,尽管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从来都不是共产党人。1950年4月,托马斯和好友爱因斯坦都上了黑名单,联邦调查局开始广泛调查他及其家人的所有活动托马斯本人由于在1949年发表的《歌德与民主》中,曾经谴责西方将纳粹作为攻击苏联的别动队,因此被认为是“新美国”危险的敌人。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托马斯最终决定和他的家人开始第二次流亡。1952年,77岁的他来到苏黎世。他一直想在苏黎世湖边安家落户,作为生命的归宿。

在妻子卡蒂娅的努力下,他们在苏黎世近郊基尔希贝格老乡村街上买下一处旧房,然后改建、装修成美丽适用的“基尔希楼”。当全家搬进去以后,托马斯非常高兴地说:“我感到很高兴,每天早晨我在我的房间中来回走动时,都对拥有基尔希楼’感到愉快。这正是我多年期望的最合适的住宅!”

他的确心满意足了。有时他会带着惊诧的思绪回忆自己的一生:他在187年6月6日一个星期天出生;出版成名作《布登勃洛克一家》时他25岁;完成《山》时50岁;获诺贝尔文学奖时55岁,生了6个子女包括3男3女1955年过完80岁生日后的8月12日的8点10分,托马斯·曼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

上帝的恩惠伴着托马斯走完他生命的尽头。后来,他被葬在基尔希贝格教堂美丽的墓园中。墓前墓后都是绿茵茵的草浮,草坪四周是浓密的树林;不远处,苏察世在阳光下泛着美丽的光泽,鸟儿不时轻快地掠过水面,谱出大自然天籁的和声。这么美好的、和平宁静的景色,不正是托马斯终生期盼的吗?

托马斯不必为没有最终魂归故里而感到遗憾,他最亲爱的妻子陪伴着他,护卫蓍他。拜谒者献上的鲜花终年不断,芬芳和美丽永远萦绕在托马斯夫妇的墓地,这儿是爱的庇护所。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