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诗人音乐家”舒曼(1810-1856)在46岁短暂的生涯中大喜大悲,人虽多情,却无奈天之无情。
1844年以前,上帝真是格外垂青于舒曼。他的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书商,使舒曼从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并在热爱音乐的父亲的精心安排下,从6岁时舒曼就受到家庭音乐教师的训练,开始正规地学习音乐。
小舒曼学了一年钢琴后,就开始创作短小的乐曲,显示出非同一般的音乐才华。
1830年,他在莱比锡跟随著名钢琴家威克教授学习演奏钢琴。他深知自己开始得太晩了,因此加班加点地在钢琴上练习,结果欲速则不达,他的无名指患了指腱炎,从此没有复元,他只好放弃当钢琴家的念头转而作曲。
在向威克教授学习期间,他认识并且在1834年爱上了威克的女儿克拉拉。克拉拉比舒曼小9岁,不但天生丽质,而且是一个神童钢琴家,已经在音乐界崭露头角。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威克的反对,但这却激发了舒曼追求的勇气和热情。人们没有料到的是正是这炽烈的追求,点燃了他创作的灵感。
舒曼的作曲天才很快就露出“峥嵘”,他写的第一首曲子《谢肉祭》,才情跃然于曲谱之中。1833年,他写下了第一首钢琴杰作《交响乐练习曲》。1834至1835年间,他创作了由21个乐章组成的一部钢琴杰作《狂欢节》。舒曼终于在作曲中找到了挥洒才情的乐土,他的才华在乐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有着不屈不挠的性格和顽强毅力的舒曼,在音乐方面日益取得更大的成就,仅1840年他就写了144首歌曲,其中包括《女人的爱情与一生》、《诗人之恋》等等让人百唱不厌的歌曲。与此同时,他也收获了爱情:在1840年9月12日,他与克拉拉终于在克服种种阻挠和困难之后,在莱比锡结婚,组成了令人羡慕的家庭。
美满的婚姻使舒曼更加充满了创作的激情,在婚后他完成了被他称为《春之交响曲》的降B大调第一号交响曲,表现出春天的欢乐和热恋的幸福。后来这首交响曲由门德尔松指挥在莱比锡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舒曼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早年他曾为选择当诗人还是当音乐家犹豫过很久后来虽然选择了音乐家,但他也写了不少的诗歌,并为它们谱曲。《在异乡》就是这样一首极富诗意的艺术歌曲。它的歌词如下:
伴随着耀眼的闪电
飘来故乡的云,
可父母已经去世,
家乡没有了我的亲人
时光飞快地流逝
我也会长眠地下,留一座孤坟。
没有谁守在身边,
只有那美丽寂静的树林。
写这首歌曲是在1843年,他为什么写这首美丽而哀伤的歌?是他预料到了什吗?
不知疲倦的勤奋工作使舒曼精疲力竭,健康受到严重的损害。耳鸣使他坐卧不安,耳朵里好像时常回旋着A大调。1844年他的精神就崩溃过一次,后来迁居到德累斯顿,病情好转。但到1854年病情又趋严重,2月6日大雨时,他突然冲出家门,跳进莱茵河。3月4日,他被送进波恩附近的恩德尼希精神病院,这是他自己要求的。从此,他再也没有出院回家。
在精神病院里,他的心理和身体官能开始慢慢衰竭。他没有闲着,没命地按字母顺序抄录一本地图册上的城市名,然后把它们排列起来,忙得有时连饭都拒绝吃。有时他也弹钢琴,但颤料的双手一按到琴键上,只能发出吓人的响声。
1856年7月29日舒曼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当天傍晚离开了人世。在他去世以后,克拉拉还活了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里她不间断地介绍、诠释和演奏丈夫的作品,让这些作品大放异彩。她去世后,人们把她和舒曼葬在了一起。
舒曼被亲人朋友葬在波恩的“老墓地”公墓里。墓碑是一幅精美的大理石雕塑,散发着浓郁的浪漫气息:顶部是舒曼半身浮雕,像下面刻着他的姓名ROBSCHUMANN,碑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天使,一个在演奏小提琴,一个在翻阅乐谱。基座上坐着一位女郎,她是舒曼的知音和爱人克拉拉。她右手拿着花环,左手拿着乐谱,侧身深情仰望着他的舒曼。基座上镌刻着:献给伟大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的朋友和陪伴他的人建于1880年5月2日。
舒曼是19世纪浪漫音乐顶峰时期的重要代表,他的乐曲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他常说:“我是在心火燃烧中完成我的作品的。”值得他骄傲的是,他的心火,至今仍燃烧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