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庸
对比在小说创作中是最基本的技能,对于初学者来说,这能也最容易上手。当然越是容易表现的也越难以出奇制胜在运用通常的对比时,必须注入一些不寻常的东西,使对比的层面更丰富,使对比的角度更特别。莫泊桑的《羊脂球》(《莫伯桑小说选》)就是这样,小说运用的对比看似平平常常,甚至有些陈旧,但到了最后,却能化腐出鲜,妙出新意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一辆驿车载着十个法国人,欲逃离战乱之地,他们当中有商人,伯爵夫妇,民主党人,两个修女和妓女羊脂球。这些人无声无息地随着马车向前行进着,天空冷寂,雪光寒人。由于是战争时期,货物短缺,许多人都饿着肚子,羊脂球却货物充足,慷慨地把食物分给大家,有不少人原先看不起她,认为她是下贱人,但禁不住食物的诱惑,显出一副乞怜状。这是一层对比,那些不拿正眼瞧人的人的虚伪与羊脂球的纯朴形成反差。驿车来到了普鲁士占领区,普鲁士士兵一检查所有的人,当检查到了羊脂球时,一个军官想霸占她她不同意,军官就扣留了驿车。这是发生在妓女身上的对比,原来她在国内,可能是人尽可夫,但在战争时期,她却内外有别仇视敌人。可以说《羊脂球》里面的这一层对比还是很特别的很有新意。她的这一行动得到了人们的同情,认为敌方军官对羊脂球的侮辱其实是对法国的侮辱。这个情节的设置看似羊脂球获得了同胞的认可,其实这一幕戏是为小说中最精彩的冲突提供了铺垫,也显示了作家的深刻功力。时间一久,驿车仍然不能行驶,这些人焦急起来,渐渐开始指责羊脂球,认为如果不是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于是有人建议她同意算了,有人甚至认为如果她牺牲了自己,就是爱国行为的表现(之前的认可与此刻的另种认可对比,十分奇妙)。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两个圣洁的修女也同意她去和军官睡觉。
小说的深刻性在这儿凸显出来,字里行间渗透着辛辣的讽刺。
结果羊脂球为了大家的利益,答应了军官的要求。第二天,驿车获得准许,出发了。但车上的人们开始渐渐疏远她,似乎她身上沾满了污浊的气味。曾经受惠于她的那些乘客得到了食物后,却对饿着肚子的羊脂球无动于衷,一丁点儿都不给她。那两位修女还念念有词地在祷告。总之,羊脂球在他们的眼里是一个下流的女人。这样的前后多重对比可以说到了极端的地步,而且从技法上言,整个小说因对比而显示出了层次,起伏跌宕,层层深入,直达核心。
莫泊桑在这些人最虚弱的心脏处狠刺了一下,把他们推到纯洁善良的羊脂球面前,现出他们丑陋的一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