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庸
为什么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谷若译),这么强调细节,原因在于一个美丽善良的农村姑娘苔丝杀了人,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要令人信服,必须有基石一般的细节做铺垫
苔丝被父母派到附近一个村庄去认一个有钱人作本家,本家的一个纨绔弟子叫亚雷,见到这个漂亮的姑娘,动了坏心,哄骗她。苔丝为了帮助家庭摆脱贫困,答应到亚雷家来做短工。不久苔丝被亚雷诱奸,怀了孕。但她并没有用这个来胁迫亚雷娶她,因为她内心鄙视他。回到家,她受到了冷遇,被村里人看作是坏女人,之后怀的婴儿也死去。她来到一家牛奶厂当挤奶工。不多久,她杀了一条牛,这个事件属于上面提到的带有基石特性的细节。她受到太多的屈辱,内心深处滋生了一种反抗的欲望,这欲望通常要寻找一个实验场,所以倔强的牛遇到这样一个带有怨怼和仇恨的姑娘,活该它遭殃。杀了牛之后,苔丝无意识地消解了怨恨,但却留下了恐惧,这种心理的反复是正常的反应,她毕竟是一个善良的村姑。
能够使她排解心中郁闷的,是遇见了养牛工人克莱,克莱身上具有的那种不同凡响的素养和文雅得体的举止让她耳目新,像一阵清新的风,吹去她压抑心头的云翳。通过长久的交往,两人产生了爱情,之后还结了婚。这给苔丝的悲剧命运带来了一片灿烂的彩霞,这彩霞尽管鲜活、瑰丽,但毕竟太靠近黄昏。故事到这儿不可避免地依循着套路走了:新婚的两人各自述说过去的罪过,通常是纯朴的姑娘先来忏悔,丈夫却抢个先,说他过去也荒唐过,苔丝听了他的故事马上原谅了他,或者说根本谈不上原谅,她认为没有理由追究过去的事。但当她把过去的一切说了出来之后,丈夫受不住了,彩霞立刻消失,乌云渐渐合拢,苔丝的命运被这黑暗笼罩。男权主义在他心头作祟,他不能接受一个纯真的姑娘也会有这样的过去。他离开了她,独自去了巴西。这和《日瓦格医生》中巴沙离开拉莉萨一样。于是苔丝又面临着灾难,在漫漫长夜受尽侮辱,甚至饥寒交迫,为生计奔走。这时亚雷又找上门来,用金钱做诱饵,还伪装成痛改前非的样子,穷困得无路可走的她和他同居了。苔丝又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但这安宁是短暂的,不真实的,仿佛一个泡沫,被克莱的突然回来给捅破。克莱在外面也受尽了苦,看够了人世间的不幸,同时良心受到谴责,就赶回来想和苔丝重归于好。但他回来得太晚了。丈夫的出现,使苔丝几乎要发疯。她经过了无数的人世艰辛,但这艰辛并没有使她变得更为成熟,世故,老到,而是内心深处的怨怼积累得更重,她的性格仍然显示了薄脆单向的面,不可能以巧变睿智的方式来化解现有的两难,她终于制方住,把内心厚重的怨怼化为锋利的匕首,把亚雷也当作了一头牛给刺杀了。接着苔丝和爱人逃亡,几天后,在密林深处他们被抓住了,等待她的是最无法挽回的判决
可以这样说,如果抽去了杀牛这样的细节作铺垫,小说的结尾会显得突兀与虚假,真实性会受到怀疑。而有了杀牛这样一个经历,对刺杀行为与血腥场面熟悉后,再一次出现这样的事件时,读者已经有了心理准备。通常情况下,读者是不愿接受少女杀人这样一个事实的。这是一个危险的情节,如果一个写作者没有充足的理由和细节铺垫,不要贸然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