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蔬菜】
文/范志魁(河北枣强)
媳妇是个美食家。闲暇之余,她喜欢在家钻研几个新菜谱,捣腾些带馅儿的食物,什么馅儿饼、饺子、包子、菜团子等,由于各种蔬菜都能买的到,基本三五天饭菜不重样。
孩子每次吃的津津有味,我却经常陷入难忘的回忆……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小时候每个家庭的日子过的都非常的清苦。那时候的冬季,吃的主要蔬菜只有白菜和萝卜,其他的黄瓜、茄子、韭菜、茴香等,都是时令菜,在冬季就成了稀罕物,想吃除非第二年春天在田间地头种上点儿。耕地主要用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芝麻等粮食作物,只为卖了钱养家糊口、供孩子读书用。
那时候农村人都种菜,基本上只吃自家种的菜,很少出去买,赶上地里农作物有缺苗的,种上点儿“兔子腿豆角”,立秋以后开始结夹,长大以后也比较粗,炒起来很好吃的;还有蔓菁,没经验就种不好,需要移植栽种,否则收获以后吃起来里面都是“木寨儿”,嚼不动;胡萝卜籽种好以后,地面用“墩子”来回几次碾压结实,才能发芽生长……
农村一般都是大院子,在房前屋后、院墙内外支上竹竿木架,种些梅豆,丝瓜,黄瓜,随吃随摘,总是吃新鲜的。
挖野菜,是我们放学写完作业后的另外一个任务。那时候,野菜也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美味。比如蒲公英,在我家乡田间路边,随处可见,想吃就采,十分方便,它可以调拌凉菜,还能沏水喝,泡脚用;马齿苋大家不陌生吧,只要是农村里出来的都知道马齿苋,它外表看起来为红褐色,叶片比较饱满,经典吃法就是煮熟后和大蒜一起凉拌着吃,或者当做菜蒸团子的馅儿也是非常不错的;大家最熟悉的还有香椿芽,闻起来就很香,摊鸡蛋饼、凉拌、吃捞面必不可少……
现在早已大不相同。蔬菜大棚到处都有,再加上南菜北运,一年四季供应齐全。市场调控蔬菜价格,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在随时调节着蔬菜价格和余缺,什么青菜少了,价格就上涨,价格一涨,商家们立刻变魔术似的贩运而来,价格随之回落。俗话说得好“快马追不上青菜行”,说明了蔬菜价格变化之快,这主要是由于蔬菜受气候、运输、储存各方面的影响所导致,掌握了这个规律,哪种蔬菜少了、贵了,可以暂时不吃或少吃,先吃供应量大、价格实惠的菜,当然想吃了,也不会在乎那几个钱的。
大街小巷菜店不断增多,品种日益丰富,这也给咱们寻常百姓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充分说明了一点儿,那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过得有品味了。
一年到头吃蔬菜,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赶上了党的好政策,老百姓都富裕起来,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吃上各种绿油油的蔬菜,再也不是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