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小溪的公众号“爱读书的老祖母养成记”
清明回家祭扫,对天祖父母、高祖父母,因缺乏了解而基本无感,对祖父母,仍是深深的想念与哀伤。对曾祖父母,大概由于他们有画像留存并且存在了电脑和QQ相册吧,也大概由于听过他们的故事吧,心里有一种遥远又亲近、真实又神秘的感觉——那个看起来冷静而淡漠的老头儿,是我的曾祖父,那个看起来精明而倔强的老太太,是我的曾祖母,他们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既而悄然想到,关于曾祖父的一些故事和传说,我印象最深的那两个,用现在的话说,可算是两碗并没有加太多佐料的鸡汤吧。
饼 渣
两个外乡人,到我们村去收芝麻,走了一会儿,看到一个老头儿蹲在墙角,边晒太阳,边拣不知谁家孩子掉落的饼渣吃。
外乡人问道:大爷,你们村有种芝麻比较多的人家吗?我们是收芝麻的。
老头儿问:你们是要白芝麻?黄芝麻?还是黑芝麻?
外乡人说:我们什么样的芝麻都要。
老头儿说:那你们跟我到我家看看吧。
外乡人说:大爷您别闹,我们不是收一斤二斤的,我们是整车整车地收。
老头儿说:去看看呗,我家就在这附近。
于是外乡人跟老头儿到了老头家里,然后被领到一处院子里,老头儿指着满院子的粮仓说:这几仓是黄芝麻,这几仓是白芝麻,那几仓是黑芝麻,你们看看要多少啊?
……
不用说,这老头儿就是我的曾祖父。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是说我的曾祖父非常节俭,非常爱惜粮食和食物,在家产足够丰厚的情况下,也不让掉落在地上的饼渣浪费掉。
借 粮
那些了解我曾祖父的老人讲得最多的是这样的情节:
每当有人粮食不够吃去向曾祖父借粮的时候,曾祖父就会说:
你家现在没了吃的,借了粮,指望什么时候、拿什么还啊?这样吧,你去我某块里收几畦粮食,或者是去我某个仓里拿多少多少粮食,我给你说的这个数,正好够你家这几口人吃到你家粮食收回家,你不用还我,但也不许多收、多拿。
如果是去地里收粮食,是曾祖父用掐粮穗数粒数的方法,已经估算好了该块田地的产量,而这种估算结果总是非常准确。曾祖父根据借粮人家的人口、这块地的产量,让人家去收割几畦,或者几行,不许多收,也不许收完了谎称没有打他估算的那么多粮食。如果是去仓里取粮,曾祖父连管家、保管也不让跟着,而让借粮人自己去取,但也是不许多取,不许撒谎。
这个故事,应该更具故事性吧?我非常喜欢。每当有人讲这个故事,年幼的我心里总是乐滋滋的。
这不仅是说曾祖父仁慈,我想,更应该是体现了曾祖父的智慧、分寸,更也许是在有意无意间鼓励暂时处于弱势的人自立、自强、自爱吧?我想是的。
曾祖父确实是个能干的人,他是第二代单传,高祖父19岁就去世了(据说在赶考回来的路上,和小伙伴打赌,大家都掀不动的一块大石头,被他老人家胜利举起,回到家就去世了,我想应该伤了内脏吧——幸好当时时兴早婚啊),似乎是以他一己之力,使家里积累了3800亩田地,还有茶座、酒馆等产业,据说我的几位姑奶奶年轻时是每人配备两位奶妈、四个丫环的。后来,因为投资矿产被蒙骗,因为家人挥霍铺张,因为社会越发动乱,家里开始衰落。到土改、划成分的时候,家里被划为贫农,既是由于家产殆尽,也是由于村人们都念他的好、不忍心把他的家人划为地主吧?
爷爷16岁去往外乡他的大姐——我的大姑奶奶家谋生,他的八个弟兄则去往东北、济南、北京等地,出嫁的另外几位姐姐甚至不敢走娘家、提娘家,以为娘家肯定被划为了地主。爷爷极少对我们说起曾祖父母的故事。爷爷76岁时又带我们返回老家。此时我们村里只有几位年长者还对曾祖父有了解,他们对曾祖父的故事津津乐道。而今,村里再无一人了解曾祖父的故事。
当初不到十岁的我,听得多了,就深刻地记住了那些故事,我很喜欢其中的这两个,最喜欢的是这最后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