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主题:亲子关系)
来,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
撰文/绿茶
女儿很小,好像还在上幼儿园时,有一天,她问我,妈妈,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问题可真的难住了我,我小时候的样子?我根本没有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相册里最早的照片是初中毕业时的登记照,一张一寸的黑白照,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单眼皮姑娘,穿着小尖领的衬衣,定定地看着镜头。有时看着照片里那个稚气未脱的女生,我会觉得惊讶,她是我吗?以前的我是这样的啊。
当然,她就是我,十五岁的我。而女儿想知道的是,我小时候,就跟她现在一样大的我的样子。
女儿的问题,像一把钥匙,帮我打开了那道通往记忆的门。
好吧,我不知道我小时候长的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记得我小时候所经历的那些事情,于是,我给女儿讲了起来,而她听得津津有味。
故事中有人生的道理
我记忆中第一个可以称得上是故事的事,在我三岁的时候发生。
有一天,我生病了,有些发烧,腿有点疼,爸爸妈妈他们都太年轻,忙着做工,根本没有太把这病当回事,以为过几天就会好的,我的奶奶却觉得不对,于是,当一家人都出去做工了,她带着我去了镇上的医院,人家医生一检查,说,这小孩的病我们治不了,您赶紧到县城的大医院去看。
当时家里一个人都没有,奶奶没法和谁商量,她毅然地带着我坐上一艘开往县城的轮船。那是我奶奶第一次出远门,儿时缠过脚的她从来只是围着家里锅台转,但是为了治我的病,她第一次坐轮船,第一次去县城。
到了县医院,医生检查后说,这孩子得的是小儿麻痹症,得赶紧治。我们没办法当天赶回家,到了下午,我的爸爸妈妈爷爷他们回家后发现家里老的小的都不见了,急得到处找人。有个邻居告诉他们,我奶奶带着我去了县城,爸爸就连夜赶到了县城。
因为送治及时,我的病治好了,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现在的我有两条健康的长腿,当我在路上健步行步时,我会特别地感恩我的奶奶,要是没有她,我很有可能是另外一种生活状态,当时我们那里患小儿麻痹症的孩子有好几个,多少都留下了残疾,只有我逃过此劫。
是不是啊?女儿说,妈妈你真的是好幸运啊。
是啊,我说,而且你知道吗,因为有这样的幸运,所以妈妈就想着要做得更好,这样才不辜负这一份幸运啊。
我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女儿,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奶奶,感恩命运,感恩一切。而且因为有这样的一颗心,所以对于生活我不抱怨,不挑剔。
作为70年代初在农村出生的孩子,深深地体验过那个时代农村生活的清贫,没有电,所以也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机,甚至连收音机都是奢侈品。但是我更记得那个时候的好,环境没有被污染,河里的水是可以直接掬起来喝的,吃什么都觉得很香,我们天天在田野上奔跑,自由自在地,像风一样。
当我讲这些时,女儿看着我,眼中满是羡慕。我想,我通过讲故事,把自己的人生态度也一并教给了孩子,而且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告诉她的。
讲故事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当女儿一次次地缠着我,要想听我小时候的事时,我在想,对于一个幼小的孩子,她此时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为什么她爱听妈妈讲故事。女儿特别强调的是想知道当我和她一样大的时候的故事,可见,她想通过故事寻求的应该就是一个成长的坐标、参照,以及一份认同。
当我讲那些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时,觉得重回童年,我也是乐在其中,所以,只要有时间,只要不太累,我对女儿是有求必应,开心地给她讲那些我以为我已忘记但其实不需要回忆就能自动浮现的往事,女儿听得很开心。
当然,很多次,在一天的工作与劳碌后,我真的很累很疲倦,眼皮直打架,想早点睡觉,但又不忍让女儿失望,就躺在床上闭着眼睛边睡边讲。那边女儿听得正带劲,这边我已经困得不行,一边喃喃地讲着,一边就迷糊着睡过去了。
是的,我是讲着故事睡过去的。
但是,一边又挣扎着醒过来,苦笑着向女儿说,乖宝宝,今天就讲到这里,明天再讲给你听。
一眨眼,女儿上小学了,我的那些故事她已听过N遍,那么,渐渐地演变成我要她给我讲自己在学校与同学们在一起时发生的事情。
因为此前我跟她讲过那么多故事,她也学会了怎么讲故事,于是,与同学玩耍时的小矛盾、游戏获胜后的小得意、哪位同学某天的脱线表现、老师说了什么特别有趣的话做了什么特别的事,女儿都会讲给我听。
在讲述中,她开始拥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心事。
有时候,她在讲完一个故事后会问我,妈妈,你小时候也这样吗?
我想,女儿是在寻找一种参照与对应,看妈妈的小学时代是否也和她一样有这样的经历。
而且,经由听故事,讲故事,我觉得女儿的词汇量丰富起来,表达也流畅起来。有的时候会用到一些特别考究的词时,我觉得当初听到她牙牙学语一样惊奇。
比如,有一天,女儿突然对我说,妈妈,你给我讲一个你小时候又好笑又伤感的故事吗?
她确确实实用了“伤感”这个词。这是一个情绪性极强的词,而且还要“好笑”,这可真难啊。
我翻检记忆,寻找可以与它匹配的故事,哦,还真的有。于是我说,好啊,比如,妈妈把鸡蛋黄给弟弟看……
结果,他却一口吞下去了。女儿不等我说完,就接口说出下半句,然后呵呵地笑了起来,有点小得意。大概在她提出对故事的要求前已经想起了这个我给她讲过的若干个故事中的一个——
某一年的端午节,妈妈给我们三个小孩每人两个咸蛋,我是女孩子,吃得慢,弟弟们却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地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然后,我把咸蛋黄用筷子挟给弟弟看,炫耀地说,看,我还有一个蛋黄,好东西要留到最后哦。可我没有想到的是,大弟一伸脖子一张嘴,将我筷子上的蛋黄含到了自己的嘴里,满脸得意的笑,咀嚼了几下就吞下去了。
这样的事是好笑的,当然也是有点令人恼怒的,而女儿给它加上了“又好笑又伤感”的定语之后让我讲出来,看我们是否有同样的默契。
这样的过程成了母女间的一个小小的游戏。
这个故事对女儿的吸引力可能还在于它呈现出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的童年是热闹的,虽然打打闹闹,争争抢抢,但是有故事。身为独生女的她,在吃饭的时候,是不会有人与她争抢的,好吃的东西都紧她先吃,唯恐她不爱吃。
这也是我们之间的区别。
女儿小学毕业后,初中开始住校,就只有周末会回家。在宝贵的周末时光里,她除了完成作业,其余时间就是上网,追自己最爱的动画片,不像儿时那样缠着我讲故事了。
我觉得挺欣慰的,孩子长大了,她的世界变大,视野变得开阔,妈妈的故事不再是她的唯一,她去看别人的故事去了。但偶尔,我们还是会讲讲彼此的故事,讲故事成为我们最好的沟通方式。
比如她初中时班上谈恋爱的同学多,回家后她会讲到,然后问我,老妈,你们当年也有早恋吗?于是我就讲一讲自己当年情窦初开时的心情,讲同桌的男生,以及多年后的邂逅。告诉她,早恋很正常,时间会给出答案,不要因早恋而乱了方寸。
到了高中,面临文理科选择,面对高考志愿,她有过疑惑与迷茫,那么我就讲自己当年读高中时一样的焦虑与紧张,讲高考时某一科的得意与某一科的失意,填报志愿时的思考,并且从策略上进行总结和分析,希望能给她一点启示。
有一天,女儿回家,告诉我,语文老师给她们讲了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获奖感言《讲故事的人》,她说,讲故事的人,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与他人分享,把自己的经验、感悟告诉给大家,每个人虽然生活的时代、地点、内容不一样,但有些内核是一样的,那就是可以称之为道的东西。
听了孩子的话,我觉得她是真的长大了。
讲故事讲出了一本书
当我给女儿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讲到一定量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就想着,其实它们挺有趣的啊,我为什么不把它们写下来呢?这样,当女儿再要我讲的时候,我完全可以不用讲,直接把那个故事打印出来给她看。这多好啊。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我就行动起来,因为当时家里刚买了电脑,我正在练习五笔打字,我就一边想着这些故事,一边把它们打出来,一个一个的小故事就这样变成文档存在了电脑里。
它们在我的电脑里放了十年之久,2011年竟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式出版了,这时,女儿已经快初中毕业了,离我开始讲故事给她听已跨越了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三个阶段。这也算是一个故事的完美结局吧。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我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后半部分则是我记录的女儿小时候的故事。
我觉得这样的两相对照,特别有意思。我们母女两代人的童年是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生活环境不一样,需求不一样,童年故事也不一样。例如,我记忆中的童年故事中很多是与食物有关的。因为那时候物质生活匮乏,吃是一个问题,与吃有关的记忆更深刻一些,我投注的笔墨更多一些。女儿的童年故事中,她的动物朋友占相对多的篇目。因为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她是孤独的,童年是最需要陪伴的时候,那些小鱼小鸡小鸭小兔子充当了暂时的陪伴者,给与她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慰藉,她和它们之间的故事就多一些。
这本书出版时,我在前言中写道,当我把自己的人生故事讲给女儿听的时候,我也把自己的人生重新回顾了一遍。而现在,我也借此机会对女儿说,你的故事,就是你的人生。妈妈的故事仅供参考,孩子,祝你自己的故事更精彩。
我想,多年之后,她一定也会给她的孩子讲她小时候的故事,那时,我们都是故事中人。
"茶语微笑"公众号所有文字皆为绿茶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