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占萍
在古汉语中,幼而无父或父母双亡为“孤”,老而无子为“独”。现代心理学上讲的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我们通常理解的孤独就是孤单寂寞。
朋友,你孤独吗?
01小孤独
我不孤独。我上有哥下有弟,哥哥护着我,弟弟陪着我。我们从小一起干活、玩耍、住姥姥家。从13岁起,我开始在外求学,因生性随和,玩伴不缺。况且一本小说在手,我可以一天不吃不喝。
我真的不孤独吗?为什么读书越多越感无知呢?为什么教书时间越长越力不从心呢?为什么文章越写越浅尝辄止不敢下笔呢?我的无力无助又不甘平庸不甘人后暗自较劲算不算孤独呢?在朋友圈刷存在感,把很次的文章发出来让人看,渴望被关注被认同被羡慕被赞美是不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孤独呢?活着时,我感受着爱感受着痛感受着周围的一切;百年之后呢,我与这个世界还有关联吗?虚无感袭来时,我是否已经孤独?正如毛姆所言,“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
“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这都是大众的孤独,少了知音少了关爱少了理解,充其量也就是偶尔的孤单寂寞空虚焦虑罢了。只要不是孤立无援陷入绝境,只要心未死,有欲便有求,有求便有力,有力便会习惯于“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02大孤独
赫胥黎说:“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我认为他说的是孤独也是独处。有些人看似孤独,却拥有旁人无法涉足的世界,有着属于自己的缤纷天地,有着自己的无穷乐趣。他们的需要、渴望在不断的探索中得到刺激得到满足,独处是在自己的王国里指点江山,笑傲江湖。像爱迪生、袁隆平等一切爱好并致力于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像隐居瓦尔登湖的梭罗,像闭关修行的人。在实验室在田间在深山老林在远离人群的地方,他们静心钻研,不为虚名浮利左右,不为儿女情长烦扰。看似孤独,又何尝孤独?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多少人在喧闹中迷失了自我,在觥筹交错中麻醉了自我,在权力金钱中膨胀了自我。“人群是人的坟墓”,日日歌舞,夜夜麻将,又如何“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没有大孤独如何有大成就?
而村上春树却说:“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这里的孤独应该是某种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吧!像“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孟浩然,出仕不成,隐居不真,那是对伯乐不见的失望;像“缥缈孤鸿影”的苏轼,宦海沉浮,无可依托,那是对现实的失望;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孤苦伶仃,国破家亡,那是对国家的失望;像“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汨罗徘徊,呼唤明君,那是对众人的失望;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白,四海知己,也有孤影,那是对自己的失望。像“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像“望尽天涯路”,像“独钓寒江雪”,像“欲说还休”,像“独怆然而涕下”,为爱人为自己为理想为家国,千古绝唱同言孤独,他们的孤独与天地同在。
03百年孤独
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一时陷入“孤独”,不能自拔。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兴衰史也是他们七代人的孤独史。
第一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用磁铁找金子,在实验室炼金子,是一个具有开创精神的人。他建立了马孔多,他让这里秩序井然,他喜欢那个能够带给他们新鲜玩意儿的吉普赛人,他不停地做着各种实验,疯后十几年被绑在栗树上度过余生。他那颗坚持不懈地进取心是孤独的。第二代奥里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发动了32次战争,失败了32次,他和17个女人生的17个儿子在不同的地方同一天被杀16人,该结婚时他迷上了9岁小女孩并最终等其成人娶其为妻。他撕毁与死神签署的所有协议躲过一次又一次的暗杀,到最后否定战争,不接受一切荣誉,晚年只沉迷于制作小金鱼。他与战争生死纠缠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出生入死,他不孤独吗?第二代远方亲戚养女嫁于第二代何塞·阿卡迪奥的蕾贝卡,一到这个家就被发现有吃土的嗜好,好不容易在家人的关爱下戒掉,却在无助时旧病复发并伴其终生,丈夫被枪杀后从此闭门不出。她因孤独而吃土,因孤独而自闭。第二代阿玛兰答,先是拼命与妹妹蕾贝卡争情人,再是与她一手抚养大的侄儿乱伦,最后争得的情人她不嫁追求她的男人她也不爱,带着不能释怀的恨意周而复始地为蕾贝卡织寿衣拆寿衣织寿衣。爱而不得,恨而无果是她的孤独。第三代何塞·阿卡迪奥冷酷无情,到死才明白自己爱的正是过去被他憎恨的人(家人)。他的孤独是想爱却是恨意满满。第四代蕾梅黛丝,貌若天仙,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爱裸体行走,最后坐上床单升天。这是生在人间又远离人间的孤独。第五代梅梅,她的情人被母亲派人打残,她伤心欲绝甘愿被送到修道院,从此再无开口说话。这是爱被扼杀被摧残的无言孤独。第六代梅梅的儿子奥里良诺·巴比伦,一个被外婆歧视的孩子,热衷于破译吉普赛人梅尔基业德斯预言他们家族的羊皮卷。这是冷漠无爱的孤独。第七代近亲繁殖产物,一个婴儿,长着尾巴,被蚂蚁吃掉。这是被灭绝的孤独。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代里都有极度孤独者,孤独到变态自闭疯癫。他们有的执于一念,有的得不到爱,有的不懂爱,有的太自我,就这样一步步陷入孤独的深渊。
孤独是布恩迪亚的家族病。他们随着飓风而消失,孤独也不复存在。是不是可以说,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孤独史?知音难觅,遭冷落遗弃,众叛亲离,曲高和寡,自我封闭……这实在不是“古来圣贤皆寂寞”,而是人人都是孤独的修行者。道行有深有浅,孤独有大有小。孤独实在是可以自我修复的与生俱来的程序啊!
作者简介:
李占萍,中学语文教师。且苟且且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