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卢明清,60后,曾用笔名卢布、零度等。出生在江苏省台北盐场六道沟,后居猴嘴至今。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散文选刊》《中华文学》签约作家。写散文、写小说,尤其放不下诗歌。
家国情怀,诗的生命
——读齐凤艳《在北京》组诗漫想
(江苏)卢明清
青少年时代,我就爱读诗,那是因为那些诗的语言像烈火,燃烧我年轻的心。后来也学着写诗。日月如梭,一眨眼功夫,还没看清诗的庐山真面目,人都奔六了。然,那颗诗心还没溟灭,书橱还留一些位置,让那些诗集楚楚动人地站着,心还留一片旷野,让诗流浪,让诗生长。
2019年苏北的第一场雪后,当女诗人齐凤艳的《在北京》组诗和我的眼镜片摩擦时,一直笼罩我心的那些文字雾霾,好像随风消散了,我心的田野,又长出了麦苗儿,那麦苗儿从洁白的香雪下面探出了青青的头脸。
组诗之一,《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诗人说,当那块长石板刻上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七个字,耸立起来的就是一种怀念,一种人民大众对英雄烈士的敬仰。为革命牺牲的烈士,留下名字的是少之又少的,许许多多的烈士都是无名英雄,都是普通人家的儿女。当诗人瞻仰的时候,他们高大起来,当诗人怀念他们的时候,他们就站立了起来。烈士们的血肉之躯,就像岩石中的小草,有着顽强的精神。他们的牺牲精神,更是高山仰止的。曾经,他们为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丢下了自己的妻儿。而现在,“我”愿做他们的孩子,我来拜望他们的英灵,向他们祭拜。诗句灼灼,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这样有情有义的诗人,当下真的需要多一些。
《在烽火台上》,家国情怀有了另一种层次的表达,就是对历史的回想与叩问。记住历史,才能反思当下,封建帝王的统治一去不返,以他们为塔尖的剥削阶级不顾及大众生死,纵然抓劳役建长城,也不能挡住入侵者的铁蹄。“回响黄罗伞盖下的呵斥/也印着马蹄的慌乱/过往/需要我帖耳细听”,这样的诗句,深沉自然,含而不露。一切都过去了。在烽火台上,诗人看到“有白鸽掠过/它们,或许是今早/在五星红旗上空/翱翔的那几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祥和太平。诗人在结尾不动声色地歌颂了和平的珍贵,体悟降生在和平年代多么幸福。情怀博大,手握正能量的锤子,敲响了世人神经之钟声,震撼我的心灵。
《圆明园的草》中,草是一种力量,一种抗争,一种希望和梦想。诗不仅表达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个古老主题,还抒发了中华民族向小草一样是不尽不绝的诗意。同时,也表达了不忘国耻,悲而后勇的精神:“你永远不会离弃/你用长势凶猛回报它的爱/更凶猛的是你的野心/再造一座园/圆明园”。
去年中秋节,圆明园丢失回归的十二兽首之部分,来连云港展览,笔者曾写过一首名叫《观圆明园兽首展》小诗,发表在晚报,那首急就的小诗言的是我和这位女诗人一样的志。在此抄录如下,不妨再碍各位看官一回眼:“那年/皇帝的花园大火冲天/人与花朵的性命在灰烬里打滚/国宝纷纷被绑架/大清朝在硝烟中哭泣……/树叶朝着根的方向飘落/一百五十多年/虎牛猪猴聚首花果山下/讲述流离失所的经历/窗外秋雨沥沥……/黄铜的颜色/如中秋的月亮闪烁光辉/与历史对视/我特别惦记其它几个兽兄弟的下落/泪水滚烫滚烫的……”
那时,我和齐诗人一样,深感祖国的强大为国民营造的幸福是无限量的。有了祖国的强盛,才有人民的美梦,人民的美梦才能成为现实。
我是在“2018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上认识齐凤艳的,那会儿,她身着白底黑纹棉毛衫,素面朝天,一副南方小女人的模样,给人甜甜的诗的感觉,在人面前,她的话语不多,普通话掩饰不住辽东方言,一举一动,温文雅尔。她的散文《又是一年芳草绿,我替你看桃花十里》,是一篇怀念英年早逝弟弟的祭文。文章诗性张扬,获得了二等奖。听文友讲,她的诗写的特别有个性,之后,我就读她的一些新诗。
她的那些诗句,缠绵中总带有铿锵之音,语言润朗又有张力,感情饱满,家国情怀苍茫。这是一个好诗人必备的素质。
读了她的《在北京》组诗,再读她的古体诗词,仅仅一首《念奴娇.建军节感怀》就把我给打倒了,你来听:“赣江东去,骇风涌,波诡云谲激荡。义起南昌,军号响,革命从今烈壮。弹雨枪林,镰刀斧钺,赤色为方向。抛头流血,志凌云扫魔障。兵戟锋利无敌,爱民不负望,国歌终唱。耿耿忠心,身死卫,基业兴隆无恙。展望神洲,龙腾写盛世,四方崇尚。泱泱华夏,正中流勇击浪。”目睹这样的诗篇,你会发现,这小女子的体内原来装着东北老爷们的气量。于是,我夸她“巾帼不让须眉!”
诗怎么写?写什么?我年轻时就订《诗探索》探索,探索到现在,也不知道诗怎么写。看来,诗已经不仅仅是诗本身的事情。回眸上世纪80年代出名的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重温后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会找到一点答案。
笔者以为,以文学作为个人心灵消遣无可非议,然,“可群”的诗句一直是我崇拜的,富有家国情怀的诗,才特别具有生命力。我感觉,诗的田野上,这样的秘笈,似乎已被齐凤艳找到了。
读《在北京》组诗时,窗外的雪已经融化成洁净的雪水,那被太阳燃烧的甜水,无声地滋润着土壤,滋润我的心灵,我感觉有一股暖流,在我的体内滚动不息。
附:组诗《在北京》
《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一座碑/耸立起纪念/那么多我记不住名字的人/我把他们耸立为/一座又一座山
浮山,房山/华夏有多少山/就有多少石头/而岩缝中生长着的草/我总觉得无比美丽/
眼前的汉白玉、花岗岩/以宁静平息一切喧嚣/当我仰望它们/我看到了大别山上的日出/我看到了泸定桥/铁索和朝霞/是那样安详,硝烟/已沉睡于年轮/和滔滔大渡河水
洁白的浮雕上/刻刀和铁锤已遁形/那呐喊、那冲杀声/那愤怒的衣襟、那握紧的手/都温柔地将我拥抱/我是他们的孩子/他们当年,只有祖国
《在烽火台上》:老茧坚硬的手/一级一级/升起高台巍峨/呻吟被朝拜声湮没/砖缝中的一株草/却也记着杞梁妻的泪
江米汤封住哀怨/青石板/回响黄罗伞盖下的呵斥/也印着马蹄的慌乱/过往/需要我帖耳细听
八达岭依旧/只是登临的人是我/当我的目光穿越瞭望口/有白鸽掠过/它们,或许是今早/在五星红旗上空/翱翔的那几个
《圆明园的草》:你的茂盛和从容/令我惊愕/一场劫掠中/活回来的你/比树,比雕栏玉砌/比十二兽首/更低,更苍翠,更丰饶
你无处不在/终日细数/折戟于铁蹄的兄弟/你必须记着那火/记着灰烬/记着跃进福海的文丰/记着,用根/用你扎根的土地
这块土地/你永远不会离弃/你用长势凶猛回报它的爱/更凶猛的是你的野心/
再造一座园/圆明园
小草的心/我懂得,大地/铭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