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著名作家。美国传记作家库尔特·辛格曾经这样评价海明威:他像一头勇敢的公牛,虽然被斗牛士刺得鲜血淋漓,被红旗逗得气急败坏,但依然站立在斗牛场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和他的妻子玛丽·韦尔什主要住在古巴哈瓦那郊外的一个农场里。1952年,他以古巴渔村为背景写了一本中篇小说《老人与海》。
这本书中想表述的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其实,这正是海明威所有作品中表示的主题。在他的作品中,他塑造了系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的形象。有的西方文学评论家认为,在文学创作领域里,海明威发起了一场“文学革命”。主要是由于《老人与海》这部中篇小说,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有趣的是,在《老人与海》于1952年发表以后,斯德哥尔摩文学院“急忙”把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海明威,因为海明威似乎在“有意”把自己送进死亡的魔爪。如果他真的在“寻求死亡”的游戏中送了命,根据诺贝尔奖的规定,那海明威就不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院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认为这将会留下千古的遗憾。斯德哥尔摩文学院这样做也是事出有因,因为1954年海明威连续出了两次飞机事故。好在海明威大难不死,让世人悲恸之后又狂喜之极。
1954年1月,海明威和他的妻子玛丽作为《展望》杂志的记者飞往非洲的肯尼亚,报道发生在那儿的骚乱。1月23日,他们租了一架小型单引擎塞斯纳飞机
从肯尼亚的首府内罗毕机场起飞。在途中,海明威要求驾驶员低飞,以便尽情欣
尼罗河源头雄奇壮观的墨奇逊大瀑布。不幸的是,一群朱鹭迎面扑来,驾驶员想椠
避它们,结果却与架设在山谷间的电线相撞,电线缠住了螺旋桨并猛烈击中飞机
部。幸亏驾驶员巧妙地甩开了电线,但是飞机受到严重创伤,失去平衡,最终被
降落在墨奇逊大瀑布南面乌干达境内的一块高地上。
他们在茂密的森林里度过了一个恐怖、饥饿的夜晚,到第二天才被搜索队发
而获救。24日,外界已经纷传闻海明威夫如已经难。傍晚,他们在救助人
的安排下,乘坐一架12座的小飞机赶往附近的城市。但是,飞机起飞不久就
摔了下来,并迅速起火。这一次,他们似乎必死无疑,但他们居然再次幸免于难
不过,这一次海明威夫妇都受了比较严重的伤,海明威的头被撞破,左耳不时淌
血水:玛丽的膝盖和腰部伤得不轻,疼痛难忍
与此同时,世界各大报纸迅速在头版显著的位置上报道海明威夫妇“遇难”
消息:《海明威的座机在非洲上空失事》,《死
午后》,《海明威机毁人亡》,《丧钟为谁
鸣》…直到25日上午玛丽给她的父母发出
报,全世界的人才松了一口气:海明威夫妇
次大难不死!
苏联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好友爱伦堡
《人·岁月·生活》一书中曾经写道:“海明威
死讯不知道报道过多少次。1944年报道过一次
10年后他乘坐的一架飞机在乌干达上空失事
又报道过一次。接着是辟谣
海明威看到
已的讣告后幽默地说:“当你读到自己的
时,实在是大煞风景!”
这次受到的伤害,加上以前战争期间受
留下的后遗症,使这位从来不服输的斗士
丧失了向平静生活挑战的能力。为了掩饰自
对不中用了的病体的厌憎,海明威开始大
海明威与他的妻子玛丽·韦尔什
酒。
与此同时,他的创作能力也呈现衰竭状海明威暗暗地筹划着最后的致命一击,他曾经把人生比喻成拳击:“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就像拳击场,每个人都在场上。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我要到生命的最后的一天,那时我就跟自己打,目的是把死亡当成一种美的事物来接受。”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悄悄地离开卧室,沿着铺着地毯的楼梯下到客厅,从壁柜取出平时用来打鸽子的双管猎枪,塞进两颗子弹,然后轻轻地把枪立在地板上,弯着腰,身子稍向前倾,前额顶住枪口,刚好在眉毛的上方。接着,食指放在扳机上,用力一钩……海明威倒下了,但他胜利地实现了他的信条:“面临死亡,则应该勇敢地死去。”玛丽把海明威葬在他生前喜爱的一个打猎场上,墓地周围的青山围成三角形。墓碑上刻着:
恕我不能站起来了
我们常常喜欢说,“一个烈士倒下去,千万个后继者站起来”如果把这句套话用到海明威身上,倒是非常贴切:“一个海明威倒下去,上百个海明威站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原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凯西镇,从1981年开始,每年的7月21日(海明威出生日)都要举办为期一周的“海明威节”,在节日里将举办最轰动的节目“谁最像海明威?”获奖者据说将获得若干奖品云云。我想,至少有上百个“海明威”已经出现在节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