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迪南 墓志铭和墓地:红十字会创始人

时间:2020-10-18 15:55:28    来源:
 
<em>第一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迪南</em>
 
瑞士的苏黎世是一个美丽、宁静的城市,每年都有不少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个城市观光、游览。许多游客都会到一处苍松翠柏掩映下的墓地,去拜谒位去世了近一百年的伟人。在墓地里,人们会看到一座白色大理石纪念碑,碑的正面是一个浮雕,雕的是一位白衣战士正跪着给一个濒于死亡的伤兵喂水,深深撼着每一个拜谒者。纪念碑的背面刻的是:
 
<em>金·亨利·迪南
1828-1910</em>
 
 
不多的几个字,会使任何一个人激起无限的崇敬的思念,思念这位瑞士和平使者对人类无限的关爱。正是迪南,让人在最残酷的环境—一战火纷飞九死一生的战争中,受到温暖的关怀,保持了人的尊严。人们也会欣慰地想到,迪南在经历了人生不可思议的苦难后,终于受到人们巨大的尊重,还获得了1901年颁发的第一个诺贝尔和平奖。
 
 
 
迪南于1828年5月8日出生在瑞士日内瓦一个商人的家庭,因为他的母亲
贯热心于慈善事业,迪南从小就有一颗慈善为怀的心,这对他一生产生了很大的
响。在迪南的首倡和奔波下,1852年11月正式成立了日内瓦“基督教育青年会
盟”:三年后的1855年8月,该联盟又发展成为世界性组织“世界基督教青年联题
这个组织的宗旨是救助他人,给弱者以关爱。
1859年发生的一件事,影响了迪南的一生。迪南是银行家,那年为开发法量
非洲,亲自到意大利北部曼杜城西北边的一个小镇索尔费尼诺去拜会拿破仑三世
因为拿破仑三世正在这个小镇指挥法国和意大利的军队对奥地利的战斗。迪南到
这个小镇时,正碰上一场血战的最后阶段。虽然这次战斗只持续了15个小时,
交战双方死伤人数却超过了4万。战场上横尸逾万,血流成河。伤残人员到处都是
拥挤在教堂、学校和私人家舍里,无人医治,哀嚎震天,惨不忍睹。
迪南在震惊之余,忘记了自己到这儿来的任务,立即投入到救治护理伤员的
工作当中,还把牧师、居民等一切可以动员起来的人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临时教
护队,为伤兵包扎伤口,喂水喂饭。后来,迪南根据自己的这次亲身经历,写了一
本书《索尔费尼诺记事》,于1862年在日内瓦出版。迪南在书中描述战场上残
可怕的景象:奥地利和法、意联军相互践踏着,在血淋淋的尸体上你拼我杀,他们
毫不留情地用步枪射击对方,用刀劈向敌人的头颅,刺入敌人的胸膛。这完全是一
场屠杀,是残暴的野兽之战……枪炮散落在死伤者的身上,脑浆在车轮下涌出
肢断裂,血肉横飞,人体被残害得难以辨认出原来的模样,泥土混拌着鲜血,尸
遍野,惨不忍睹……在写到由他发起组织一个看护救治伤员的队伍时,他说:“不
会儿,一个志愿救助队就组织起来了,伦巴第地区的妇女们首先照顾的是那
哭喊声最响的伤兵…我力图尽我最大的努力在需要的地方组织救护,那里有
500名伤兵维在教堂里,如女们进了教堂,用盛满水的罐子和军人用的餐具
挨一个地给军人们解渴,并湿润他们的伤口…她们的温柔和善良,她们那眼图
汪汪、充满同情的样子以及精心的照料,使一些伤员恢复了精神。”
但是,记述这些事情本身,并不是迪南的目的,他想得更深、更远、更宏右
他提出了三个撼人心魄的间题:“为什么我要把这些痛苦悲伤的情景告诉读者
起他们的痛楚?为什么我会心甘情愿地呆在那些令人心痛的地方?为什么我要
命真实地描绘出那些情节呢?”原来,迪南预见,人类不仅不可能避免战争
且随着更可怕的武器被发明出来,战争会变得更加残酷,因此他提出两点建认
 
伤员中立化,制定法律,保证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战俘;在各国成立志愿者救护者协会,不分种族、国籍、宗教信仰和政治信念,救助伤病员
 
迪南的书一出版就立即引起世界性的轰动,法国著名作家龚古尔兄弟称赞这本书“比荷马的诗还要优美一千倍”,著名历史学家勒南写信给迪南:“您创作了本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一些国家的元首,甚至拿破仑三世都表示支持迪南的建议。更加令人欣慰的是,书出版后的第二年,即1863年,真正的行动开始了。1863年10月26日到29日,来自16个国家的36位代表在日内瓦达成了共识,正式成立国际红十字会,并确定用白底红十字为会旗。后来少数伊斯兰国家用红色新月形旗代表红十字会会旗(伊朗以红狮和太阳为标志)。
 
红十字会的会旗在各个战场上飘扬的时候,迪南却悄然消失了,原因是他把全部精力和全部资产都投入到了创建红十字会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最后他破产了,成了一名不文的穷光蛋,而他又拒绝在国际红十字会任职。
 
直到1890年,一位瑞士记者执意要找到这位视名利为粪土的伟人,结果记者在瑞士海登小镇一家济贫院里找到了穷困潦倒的迪南。说“潦倒”也许是对这位年届62的老人的不敬,因为这位记者找到迪南后,在报导中说:“他是一个贫穷、遭到抛弃但却丝毫不灰心沮丧的人,……对世界一无所求。”接着,世界各地的报纸都以醒目的标题刊登出一头条新闻:“红十字会创办人迪南仍在人间。亟待救助!
 
这一下海登小镇立即热闹起来,车水马龙,人如潮涌,各国政府、民间
和个人,函电义赠蜂拥而来。有人劝迪南重返日内瓦办银行,有人请迪南到的
字会总会大厦去做寓公…但迪南舍不得离开生活了28年的小镇海登,他要
跟自己那些熟悉了的平凡人一起生活,他把从世界各地寄来的馈赠,全用来办?
公益事业,自己不落一文。当他的铜像在日内瓦揭幕时,他也言谢绝了参加
幕仪式的美意。
1901年,第一次诺贝尔奖颁奖时,诺贝尔委员会把和平奖颁给了迪南和社
政治经济学家帕西,以表彰他们“在救护伤员、改善战俘待遇、裁军、废奴、麴
国际仲裁方面做的不懈努力和杰出的贡献”。
迪南因为身体过于虚弱,没有亲自去领奖,奖金和奖章是后来由法国大使带给
他的。同时,诺贝尔奖委员会另外还赠送给他一笔养老金。日内瓦国际红十字委员
向迪南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表示了真诚的祝贺,贺信上说:“没有人比您更得到这
一荣誉了,因为是您在四十年前发起了在战场上救护伤员的国际组织,没有您也
许永远不能取得红十字这个十九世纪最至高无上的人道主义成就。
1910年,82岁高龄的迪南在海登小镇去世。虽然他本人完全不在乎许多受惠
于他的战争蒙难者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创办的红十字会在他去世后,得到了
速的发展。现在,世界上已有一百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红十字会,拥有个人会员近
两亿。这个组织能够在交战双方的领土上活动,正如诺贝尔奖委员会所说:“唯
的理由是这个组织的成员是一些没有政治野心的公民…因此各国政府可以相信
们是不偏不倚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没有物质力量,没有军备,甚至不懂如何
外交手段。但是,它有道义上的权威,这种权威可以弥补这些缺陷和不足。一醇
来,各国政府一直把这个国际委员会的存在看作是有益的事情。它们期望这一
织去完成任何其他组织无法完成的任务。”
正因为这样的“权威”和贡献,国际红十字委员会继迪南于1901年获诺
奖以后,于1917年、1944年和1963年获得三次诺贝尔和平奖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