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伏尔泰 墓志铭和墓地:他的思想遍布世界

时间:2020-10-18 15:55:29    来源:
伏尔泰(1694-1778)是誉满欧洲的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欧
洲思想界的泰斗”、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文化界尊称他为“科学和艺术共和国
的无冕皇帝”。
 
1694年11月21日,伏尔泰出生于巴黎
他的本名是弗朗索瓦-玛利·阿鲁埃。伏尔
泰出生时险状迭出,他刚刚呱呱坠地,便呈
现垂死状态,护士小姐急忙在他身上重重
地拍打了几下,结果奇迹出现了:他两眼一
翻又从死神的掌握中挣脱出来。尽管如此,
人们对这个婴儿仍然没有抱多大希望,认
为至多活不过4天。但是他不但活下来了
并且一直活到84岁高龄。
 
当他风烛残年、卧病不起等待死神
临的时候,一位牧师自作多情,走到他的
边为他祈祷忏悔。伏尔泰非但不领情,反
追根究底,查间人家的身份:“牧师先
老年伏尔泰雕像(乌东作)
 
叫你来的?”牧师回答“伏尔秦程
上帝的差造来为你祈祷忏悔。”伏尔泰却说:“那么你拿证件来我看,验明正身,以防假冒。
 
178年5月最后的几天,他就像一根快烧完的蜡烛,慢慢燃烧到根部直至全部变为灰烬。5月30日,这位老人终于与世长辞。
 
 
伏尔泰生病和逝世的消息使一切反动分子欣喜若狂,他们阴谋凌辱伏尔泰的遺体。伏尔泰的朋友们把他的遗体秘密地运到香槟省塞里埃隐修院。人们为伏尔泰穿上了一套睡衣,给他戴上了一顶睡帽,为的是使他仍然能够保持一个完整的形象。1778年6月2日,伏尔泰遗体的入葬仪式在塞里埃举行。人们将伏尔泰的遗体安放在祭台板下,并在祭台板上题了几个简简单单的字:“A178V”药剂师要了他的头发,心脏则由德·维菜特伯爵保管。起先,德·维莱特伯爵将伏尔泰的心脏保存在一只镀金的银盒子里,随后,他又让人建了一座大理石墓专门用来安葬存放伏尔泰心脏的盒子。在墓碑上,德·维莱特伯爵让人刻下了这样两句话
 
 
他的心存放在此,他的思想過布世界
 
伏尔泰的墓志铭言简意赅,表达了德·维莱特伯爵和法国人民对伏尔泰的尊敬之情,对他给予了高度、准确的评价。
 
 
1716年5月,20岁的伏尔泰因为自己的讽刺诗触怒了统治者,被逐出巴黎达月之久;第二年春天,他又因为讽刺诗《小孩的统治》得罪法国王室,被投入已土底监狱,过了11个月的铁窗生涯。在狱中他写下了悲剧《俄狄浦斯》和长诗享利四世》。1718年4月刑满出狱后,他的剧本《俄狄浦斯》上演并大获成功。从发表这个剧本开始,他用了“伏尔泰”这一笔名。此后,伏尔泰经常流亡在英国德国,但是无论该国统治者对他如何礼贤下士,最后他都会因为批评和讽刺该国的暗腐败,得罪该国的统治者而被驱逐
 
1734年,伏尔泰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哲学通讯》(又名《英国通讯》),全书由25封信组成,伏尔泰把自己在英国的所见所闻用当时盛行的书信体写成了一部哲学通讯。人们普遍认为这本著作是“18世纪法国思想界接受英国影响的滥觞”。这本书介绍了英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欣赏英国的信仰自由和政治自由,推崇英国科学和文学成就,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宗教道德和科学体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本被誉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的书,刚一问世就被法国当局判定有罪,遭到了查禁、焚烧。高等法院下令逮捕出版商,運缉作者,伏尔泰再次被迫逃亡在外。不久该著作转移到荷兰出版,引起欧洲文化界广泛的重视,一年之内连续再版达十次之多,一时洛阳纸贵,一上市就被抢售空
 
伏尔泰死后获得了无上的荣耀。在他去世13年之后的1791年,法国大革命时
期,国民议会投票表决,建议将伏尔泰的遗体移至先贤祠安葬。这年5月9日
们将安放伏尔泰遗体的白色木棺从塞里埃隐修院祭台板下移出,并将木棺打开,
位伏尔泰的崇拜者乘机偷走了伏尔泰的一块骨头。7月11日,伏尔泰的遗体被运
达先贤祠,人们在灵车上写着: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
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在先贤祠里,伏尔泰的棺木后来与1794年迁过来的卢梭的棺木相邻。卢楼
伏尔泰在生前是对头,经常争吵。1755年,卢梭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础》,寄赠伏尔泰一册。伏尔泰却
致谢信中刻薄地说“我收到您的
对人类的新著。”此后,两位哲人
许多观点上有争论,不断交恶,卢
抒情,很少写讽刺短诗,却写了
首讽刺短诗《伏尔泰墓志铭》
他机智风趣,未必是奇才
又缺德,又不体面,不真诚
生前生后,他的评价不改
有无比荣耀,又臭不可闻
这个墓志铭当然只是解解气
已,并没有刻在墓碑上。但卢校
定没有想到,死了以后他们两
比邻而居!林达在其著作《带
运送伏尔泰灵枢的灵车
书去巴黎》里,对此有一段很有味的描述:
 
 
伏尔泰和卢梭的棺木是在一个相对开敞的区域,他们面对面地在这里安营扎寨,中间只隔了小小的一条走道。生前,他们常常争辩,如今,夜深人静之际,不知他们是否会推开棺门,重开辩论?他们的墓地设计很容易使我们产生这样的联想。在伏尔泰的棺木前,是他的大理石像。他捧着一卷手稿,提着一支羽毛笔,脸上浮现着睿智的微笑,给人以精神上居高临下的感觉而卢梭却是一个从来不买账的人,他的棺木被设计成一栋神气的建筑,在侧面的“墙”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自然和真理之人。”他真的安息了吗?看来没有。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