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走近名人】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时间:2020-10-18 15:55:31    来源:
时光,有记忆,唤醒距今一千年的人,使他在自身光的照耀下,来到我们眼前。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画家、书法家集一身的苏轼。
 
苏轼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沉浮宦海,却不染尘埃;他刚正不阿,却屡遭迫害;他身陷难中,却依然达观;他自身难保,却心系百姓……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后人诠释了伟大的灵魂。
 
苏轼的伟大,在于与众不同,在于凡人所不能及。在黄州时,他听说武昌有溺婴一事,马上写信给当地太守。信中说到,他听说当地有溺婴之事,非常痛心,建议太守采取措施,制止溺婴,并广为宣传相关法律条文,以此惩处,禁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他还站在佛教的角度,提出杀婴必有报应的理论。他自己在密州为官时,遇到饥荒,想法收养孤儿,救了数十名孩子。为此,他还成立了救儿会,捐款捐物,使许多孩子不再流离失所……我们先看一看苏轼写给武昌(鄂州)朱太守的这封信。
 
苏轼是北宋时期四川眉州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三人被称为“三苏”。也许受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苏轼从小喜爱文学,才思敏捷,善于思辨。早年参加殿试,文章深受考官欧阳修的欣赏,一举高中,从此,走上仕途。
 
苏轼仕途一波几折,崎岖坎坷。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他本来可以居二品官位,甚至宰相之位,但他太刚正,太为民考虑,为国家大计着想,太不懂得顺应潮流,因此,路途坎坷,命运多舛。也许,他根本不屑与那些人为伍,不愿意把自己置身于百姓之外,不愿意为走向坦途而将自己的官职当作一枚棋子。他真可谓“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王安石推行新法,导致民不聊生,百姓遭殃,许多家庭还不起朝廷债务而逃离家乡,流离失所,不知所终。苏轼看在眼里,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向朝廷上表“万言书”,几次上表,几次被弹劾,遭贬斥,最后流放岭南。好在,苏轼是几任皇后所信任的人,也是好朋友,终化险为夷。
 
苏轼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他内心充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心里始终装着百姓,为官一任,为民着想,殚精竭虑。
 
1061年,年轻的苏轼在陕西西部的凤翔任职。当地十分干旱,他便认为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于是,向神明写祈雨文,为神明申请爵位,几日后,上天普降甘霖,百姓欢呼,苏轼认为神明有灵,有所敬畏才有所得,于是将后花园改为“喜雨亭”,并写《喜雨亭记》,与民同乐,以此纪念。
 
苏轼更是实干家。他在杭州任职时,制定了公共卫生方案,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建立了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成为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同时,他疏浚了盐道,稳定了谷价,修建治理了西湖,除实现其实用价值外,还增加了美观。
 
看到雨灾导致庄稼不收,苏轼急在心里,多次向朝廷提出呼救之声,以放粮赈灾,救济荒年灾民。别人视饥民为无睹,他却三番五次上报实情,被朝廷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说不好听点,这样的不合时宜,难道不是自掘政治前途的坟墓吗?最终他被调离、降职。
 
苏轼真正的生活是从四十岁开始。尤其是1080年,四十六岁的苏轼来到了黄州,离开政治漩涡,身份置换成一个自谋生路的农人,暂住在一个山坡上的小寺院内,自称“东坡居士”。
 
在这里,他种田,种菜,建造房屋,和友人月下饮酒,或夜游泛舟,练习瑜珈,研究长寿之道。他充分享受着这样自然真切的生活,似乎忘记了过去政治上的被迫害,生活只有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的美好享受。
 
因此,这个阶段的他,写出更多文章诗词,内容更显达观,多了人性的自由和开阔。不可否认的是,苏轼使当时的唱词脱离了柔靡滥调,开启了宋词新风尚。他还发明了“东坡肉”、“东坡汤”,把艰辛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创造性使苏轼成为地道的美食家和养生专家。
 
黄州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苏轼明摆着是快乐的。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将会在此终老。可是,命运再次将他推向高处,又拉向低谷。
 
无论怎样,都奈何不得倔强的苏轼,他依然不愿趋炎附势,不会顺势而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他练达之后,对人生的旷味思考和应答吧。
 
在他人生最后阶段,即在海南岛流放的艰难岁月里,苏轼依然乐观,与邻居老太婆学习酿酒,上山采药,自制墨汁,种树,建房,常常盘腿席地而坐,与农民聊天。他上可以成为几代皇后的好朋友,下可以是农民的好邻居,更是文人朋友们的精神领袖。
 
苏轼对生活的热爱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不会改变,对人生的态度亦不因逆境而有所偏离,更不会因此而失去本真。他总是以本真的状态呈现于世人眼前。
 
苏轼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年轻时与弟弟子由(苏辙)经常漫步聊天,谈论政治、军事、前途。为了子由,他能写出最好的诗。我们熟知的中秋词《水调歌头》就是因思念弟弟而写。几次上任途中,住在弟弟家四五十天之久。
 
对于妻子,苏轼更是难得深情。在第一任妻子王弗去世后,他在她埋骨的山头亲自栽下三万株松苗,十年后,又写下流传千古的诗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把对爱妻的思念化作千年松林,历经风雨,永不衰败。
 
之后,苏轼娶了王闰之,她陪他宦海浮沉,穷达多变,毫无怨言。她贤德,视前妻之子如己出。在她离世后,苏轼誓言与她生则同室,死则同穴。同时,还请人画了十张罗汉像,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生乐土时,将此十张佛像献与亡魂。
 
苏轼爱百姓,爱孩子,爱兄弟,爱照顾自己的女人。他的爱深刻、彻骨,犹如寒冬里盛开的花,灿烂明艳,温暖女人的一生一世。他懂爱,懂情,懂得为女人营造心巢。
 
同样,对陪伴他颠沛流离、度过艰难岁月的第三任妻子朝云,他不但把感激之情记之以文字,且写诗赞美她,称她为“天女维摩”,以示她的纯洁之意。朝云死后,他依然写下最美的诗词来怀念她:“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自此,再未娶。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心存小爱,更有大爱。苏轼写给朱太守的信,充分说明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对人的大爱之心。如今读来,依然令人感动感慨。
 
总之,无论何种身份,苏轼都是称职的,都是千年难以超越的。他该骂时骂,该笑时笑,从不吝啬自己的情绪表达,从不隐藏自己的诙谐乐观,他喜笑怒骂皆诗词。但我们记住他的,不应仅仅是他的诗词,更应是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文章作者简介:
 
李彦芳,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一家国企宣传部工作多年,新闻作品及文学作品散见于《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铝业报》《山西日报》《山西工人报》《黄河晨报》及新媒体平台。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