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解黎晴 ‖范蠡频夸新泊貌 东坡又比美人容

时间:2020-10-18 15:06:29    来源:
文/解黎晴
 
寒食节,春雨潇潇。就着火盆午休,朦胧中,我仿佛飘飞在高高的镇妖塔上,放眼松风水带的柳叶湖,一片好长好宽的柳叶,又像一匹宽阔的白练,从常德古城鼓涌而去,缠绕在花山梁山白鹤山的襟袍之中;然后,折转向东,一头扎入悠悠的沅水……
 
岁月的烟云缓缓地从荡漾的波心浮起,踞守柳叶湖之北的太阳山亲吻过刘禹锡的芳踪。他曾写有《阳山庙观赛神》的名诗—— 
 
汉家都尉旧征蛮,  血食如今配此山。
曲盖幽深苍松下,  洞箫愁绝翠屏间。
荆巫脉脉传神语,  野老娑娑起醉颜。
日落风生庙门外,  几人连踏竹歌还。
 
刘禹锡自永贞元年(805年)左迁朗州司马后,所记的“赛神”之“神”,据闻一多考证,即伏羲。不仅仅是祭祀,而且是秋收之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虽然民俗已不见流传。诗中阳山,也称梁山,建于晋代的梁王庙耸峙在太阳山南峰,与庙前“玄天一峰”金顶上的祖师庙隔云气相望,玄峰西北麓一道龙泉飞泻柳叶湖。相传西晋高僧妙音驻锡,驯养白鹿乘骑出入。宋代诗人、书法家周必大《游阳山》诗说:“秦人溪畔汉人山,万木参天六月寒”。明代荣庄王还曾在此修建“怀园”,以为纪念。
 
其实,明嘉靖之前阳山庙祭祀的是梁松这位尊神。当时,马援被困壶头,耿舒告状,光武帝派遣时任虎贲中郎将的梁松前来监军,伏波病逝,梁松镇守武陵。从此蛮夷远循,边境安宁,黎民受惠。梁松死后,百姓立庙血食祀之。元朝加封为“汉征南将军梁松之神”。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由地方官率领百姓设坛祭祀。嘉靖时,武陵郡守陆邦以梁松因私怨诬陷新息侯而主张拆庙。马援死后蒙冤达20多年,梁松却官场得意,“宠幸莫比”,刘秀驾崩后曾“受遗诏辅政”,煊赫一时。
 
《阳山庙观赛神》诗也曲折地透露出刘禹锡的几多感慨几多情怀!梦得惨遭放逐的迫害,仍旧等待施展抱负的机会,虽然终其一生未能走出排挤的阴影,但在文化上却有很多堪称伟大的建树!他的大量的访古记游的诗歌,挖掘、揭示了常德厚实的古文化积淀,从容、集中地描写楚蛮之地的进化,促进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保留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他的文品人品直接融入常德地方文化的发展之中,“阳山赛神”诗就是一例极好的佐证;在学术上,他既是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无论是中国哲学史还是中国文学史,均有他的重要的一席!在政治上,老百姓并不知道“永贞革新”的功过,但刘禹锡的两首游玄都观的诗和所表现的高贵的人品却广为流传。刘禹锡,一位胸襟开阔洞悉人生的大儒,他看到的是物欲以外的精神世界,想到的是此生之后的令誉清名,宁可忍受生前一时的孤独和寂寞,也不选择死后万古唾弃的凄凉。刘禹锡的境界,就像清碧的柳叶湖水,永不消歇……
 
岁月的烟云缓缓地从荡漾的波心浮起,横卧柳叶湖西南的“归老桥”镌刻着柳拱辰的风流。至和三年,60岁的柳拱辰从永州离任“受代归阙” ,大散文家曾巩于熙宁二年(1069年)应柳之请,展开薛涛笺,拔出羊毫笔,写下不朽的《归老桥记》。
 
柳拱辰,祖籍青州(山东益都),其先人在五代时躲避战乱,流落荆楚,定居常德。柳精通《易经》《春秋》,宋仁宗天圣八年(1034年)举进士,通判鄂州,“有惠爱及人”,以贤著称,其弟应辰,其子柳平相继擢第,人称“武陵三柳” 。
 
柳拱辰“图其青陵之居” ,将归老桥高筑在“采菱涧”上(“有泉出于两崖之间”),它不仅利于归老出入之便,也便于柳宅往来之人。曾巩以严谨醇正、古雅平和、舒缓婉曲的文笔浓墨重彩地描述武陵柳侯的故居风光:“宅有桑麻,田有秔余,而渚有蒲莲,弋于高而追凫雁之上下,缗于深而逐鲇鲔之潜泳。息有乔木之繁荫,藉有丰草之幽香。登山而凌云,览天地之奇变;弄泉而乘月,遗氛埃之混浊。”《宋史·曾巩本传》评论曾文的风格,“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之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古人评论《归老桥记》“有古者诗人讽刺之义” ,作者颇有感触地写道:“世之老于官者,或不乐于归,幸而有乐之者,或无以为归。”作者接着分析了“两得” “两失”。明进退,不恋禄,既保持了自尊,又老有所归,称为两得;恋栈而老于位甚至被摈而去之,激流而不知引退,或者说权力欲没有止境,这就是两失。柳拱辰“获位于朝而荣于宠禄” ,“方为天子致其材力,以惠泽元元之时”,“遗章绶之荣,从湖山之乐”。为宦者明进退,不恋禄,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官德。曾巩以其如椽之笔作记立传,其用意于古于今均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迪意义。其事其记名垂千古,随柳叶湖水奔流……
 
岁月的烟云缓缓地从荡漾的波心浮起,幽处柳叶湖西岸的“ 隐园 ”散发出冒死直谏的神君——龙膺的正气。龙膺,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字君御,出生于武陵望族,万历八年(1580年)举进士;他的诗,“本之神悟,济之学问”,并著有《龙太常全集》等传世。“当其盛时,与王世贞、汪道昆、屠隆驰骋词坛,傲然无所屈,亦嘉隆后楚风之劲者。”清人邓显鹤在《沅湘耆旧集》(卷二十)中,将龙膺与上述3人并列,说明龙膺同样是晚明时期重要的文学家。
 
 
龙膺初授徽州府推官,善断疑案,被誉为神君。不久,即邀集与他“ 有宿好 ”的公安派领袖在隐园吟诗酬唱,袁宏道流连忘返达两月之久后留诗作《别龙君超兄弟》:“青鞋不破武陵春,归去西风一面尘。荷叶山头闻杜宇,桃花源上别秦人。深村稻熟泉当户,话苑茶香寺作邻。可是无花无地主,只缘无计得分身。”龙膺在《赠别袁小修》诗中说:“君家兄弟武陵游,一属春初一晚秋。云树浓花分意态,洞溪烟雪各凝眸。移山漫费愚公力,开经应从谢客谋。妒我置身丘壑里,笔林茶灶木兰舟。”   
 
龙膺还请来交往甚密并一生酷爱戏曲的荣定王朱翊珍观赏自己编创的《金门记》《蓝桥记》等戏剧,《湖广总督志》称荣定王“音律刻漏,咸穷厥妙”,荣府不仅上演龙膺的两部大戏,《武陵县志》还载记了二人就音韵问题展开讨论的友谊。
 
其实,诗酒风流仅是龙膺的一个侧影,为民请命才是龙膺的一生主调。在徽州府推官任职6年时,因上书直陈时政,得罪权贵,被罢官。居家两年后,于万历十九年,迁国子博士。龙膺不改初衷,因明神宗朱翊钧频繁从民间选录宫女,以致怨声载道,出于对百姓逃选的深切同情,特别是对社稷兴亡的极大关切,涉及朝廷最要害的弊端,犯颜上《谏选宫女疏》,“旬日之内,闻有逃者,有匿之亲者,有截发者,有爪其面者,有涂以污秽饰其痣疣者,有窃嫁者,有缢者,巧为规避,无所不至。” “恐今道路之人,不谓举行者之失,而反疑皇上荒于色也。”“况夫洮河之寇未定,滇蜀之警复至,兵士疲于西北,财赋困于东南,水旱频仍,流离载道。此其视左右使令乏人,孰为缓急?”并针对神宗怠于临政、勇于聚财、不郊不庙不朝者30年等讳莫如深的问题进行直谏,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关心和国家的忠贞。触怒皇帝,惹下大祸!幸亏内阁首辅申时行尽力求情,才免遭一劫。在山西按察司佥事任内,龙膺并未因“辛卯上封事”“帝大怒”“几被逮”的遭遇而退却,又上《请两台转题灾异疏》,不仅如实反映自然灾情,而且还揭露了官吏贪暴、朝政荒疏所造成的人祸,“此其乖戾之气上彻于天矣” !并请求皇帝下一道改弦易辙的诏书,认为这才是国家中兴的举措。这是不敢冒杀身之祸的人所不能为的。海瑞骂皇帝世代称颂,龙膺冒死上书的精神可以与之媲美。柳叶湖因为有这样一位忠诚耿直的人而洪波涌起……
 
第一次上疏虽免死罪,但被谪贬戍边。龙膺身为文士,但当国家需要,他又无怨无悔,毅然离开都城,驰骋疆场。他写的“赋献长门圣主怜,才蒙一顾赐金钱。忽传诏旨和戎去,绝塞琵琶万里天”等《出宫七曲》表达了这种品格。出宫后,从巡抚田药(乐)督师青海。恰值西羌贵族挟持部众,侵扰西宁。龙膺身先士卒,屡建战功。田大司马为龙膺舍生忘死的行动感动之至,上疏请功:“龙膺以文士躬授甲胄,与臣并立于矢石桴鼓间。锋镝之事乃臣之事,臣所甘心,彼亦何为而涉危蹈险一至于此!非口赞之,而心服之。其在湟中饭酪眠雪,与士卒同甘苦,驰骋沙漠砾栎间,气扬扬不惫。”龙膺以“戴罪”之身,筹划攻守之策,辅佐主将之能,因战功被叙录,后又转甘肃参政,带兵持节张掖、酒泉等地,有暖泉之胜、麻山之捷,先后挞伐,扩地数千里。后被授整殇甘山兵备分巡道副使,往来甘州西宁间。万历四十年(1612年)龙膺见邸报有兵科张给事上本弹劾他“恣纵无检,山人墨客出入其门,渐操是非之权,巧为剥削之计。处之以甘肃,岂欲其赋诗退虏乎?”愤然连上两本乞休。四十二年解组归里,四十四年因朝廷大员推荐,被授云南按察使,北上赴阙,改授山西参政。次年秋,移治宁武。熹宗天启元年奉诏回京,入为太常寺正卿。后告老,还乡,事佛,但并未遁世,依然关心民瘼。
 
光宗泰昌元年(1602年)武陵、龙阳两地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是年秋冬常德府在赈灾的同时,发动包括桃源等县捐资修堤120里,龙膺写就《修筑大围堤碑记》,并作《云尔歌》,歌颂为民造福的善举:“我有巨浸,仁君坂之。我有溃围,仁君庶之。田畴沟浍,是土是埤。流离饥馑,我恤我归。保我粒食,葺我室庐。以粒以籽,其乐嬉之。何以报之,茀禄绥之。爱勒贞珉,为后世师。江流弗涸,闿惠永溢。衣被明德,亿万年斯” !
 
晚年,引退,归休,逃禅,将筑在柳叶湖畔的精舍命名为隐园,来往于桃源渔仙纶屿之间,终老于湖光山色之中。
 
岁月的烟云缓缓地从荡漾的波心浮起,蜿蜒在柳叶湖之畔的草滩袒露着后人的足迹,草滩上蜂拥而来的油菜花深情地注视着一缕缕波纹舒展湖心,湖心绿岛上的曲径呢,在亭台与楼阁间幽幽地游动——善卷开化枉人的高蹈不属于柳叶湖,屈原行吟泽畔的悲愤不属于柳叶湖,柳毅洞庭传书的浪漫也不属于柳叶湖——柳叶湖的魅力,在于她的没有束缚的清白……
 
作者简介:解黎晴,桃源土著。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人民政协报》和《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江河文学》《大地》《绿叶》《文化月刊》《飞天》《峨眉》《华夏散文》《散文天地》《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青春》《青年作家》《青年文学家》《星星》《芒种》等380多家报、刊、出版社发表1500多篇(首)作品。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