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杏芬,秀洲区梅里小学退休教师,秀洲区作协会员,梅里文学社会员,闲暇时喜欢写点小文章,小文章自称为“随手写下的心情”,多篇散文发表在《嘉兴日报》。
年前,退教协会赠与了我《双桥逝水录》一书,这本书由蒋陈华老师著。空闲下来,读上几篇,字里行间充满了乡土气息,也包含了作者浓浓的爱乡之情,读着读着,每每被蒋老师那浓浓的乡情所感动。
本书分成《人文地理》、《话说节气》、《乡风乡俗》、《邻里众相》、《家长里短》、《泥土芬芳》、《生活趣事》、《教学》八部分。每一部分里面的每一篇文章读来都是那么亲切,有的事情自己小时候也看到过,甚至经历过。
在《乡风乡俗》这部分里。里面的文章如《盼望过年》、《有趣的端午节》、《立夏烧野米饭》、《压岁钱》等,都是那样的令人难忘。读着《有趣的端午节》这篇文章,也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端午节。那是一个芬芳四溢的节日,不仅有艾草的清香,更有粽子的芳香。
记得母亲在世时,每逢端午节来临,她就开始张罗着买粽叶,糯米自家有,母亲早就准备好了。白天要干活,是没空包粽子的,到了晚上,母亲开始包粽子。心灵手巧的母亲一会儿功夫就能包好一大锅粽子,那时我还小,常常做在母亲边上看,只见母亲的手飞快地转着,大姐帮母亲打打下手。粽子包好了,放到一个大一点的铁锅里,从大火煮到小火焖,不大一会功夫,便满屋都飘着粽子的香味。
我们兄弟姐妹都着急地等着,美味早已让我们垂涎欲滴。可母亲却坚持说,煮好的粽子一定要在锅里焐上一夜,到第二天早上才最好吃。我们只能在睡觉中等待,美妙的是:梦里都处处萦绕着粽子的香味。要知道,那个年代,要想吃一回粽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现在的生活好了,什么都不缺,就连以往每年才能吃一次的粽子,也随时都能吃到。只要想吃,随时都能买到,尤其是生活在嘉兴,更是得天独厚,嘉兴五芳斋粽子闻名天下,各色口味的粽子应有尽有。不像我们小时候,要想吃一个肉粽都很难,由于条件有限,所以我们吃到的大多数是赤豆粽或是红枣粽。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端午节了,又要到粽子飘香的日子了。小时候,很盼望过端午节。看着家家户户的门上挂着艾蒿,闻着粽子的香味,特别开心。记得那时的端午节,还要吃“五黄”和咸鸭蛋,这些农村里都有,纯自然的。所以,当读到《有趣的端午节》一文,真的很怀念童年那粽子飘香的日子,怀念小时候温馨快乐的时光,怀念妈妈包的粽子。如今,生活在变,粽香也在变,不变的惟有心中的那份真情。
在《家乡的路》一文中,蒋老师详细描写了家乡路的巨大变迁,尤其的改革开放以来道路的变化,带给百姓的便利。文中写道:以前乡村的泥路,行走不便。
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让我们把时间回放到改革开发初期,那时候,我上班到学校的路是一条黄泥路。晴天还好,若是碰到雨天,走在那条弯弯曲曲、泥泞不堪的路上,一不留神,就会被摔个四脚朝天、浑身是泥,即使没摔倒,那些泥点也会一直甩到裤腿上,甚至衣服上。同事那次与水田的亲密接吻,一直藏在记忆深处,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八十年代初,自行车还没普及,由于我们上班的路较远,同事先学会了骑自行车并买了一辆自行车。那个时候,小镇街上的道路都很狭窄,更不要说乡下的泥泞小路了,有了自行车也只能是晴天的日子骑,雨天只能是步行。那天,阳光灿烂,同事骑着她的新自行车来上班,不用说,心情自然很好。
下班回家,同事说载我一程,由于道路不平,我们辆就像在跳迪斯科,自行车摇摇晃晃、慢慢地前进着。骑了不到一半路,眼看前面的路更小,而且两边都是水田,我说我们还是下车走吧,同事说没问题,让我坐稳了,就这样我们又摇摇摆摆地继续前行。
经历过那个年代并走过这样泥路的人都知道,即使晴天,泥路也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正是这坑坑洼洼,所以自行车的龙头很难把握,同事连人带车冲进了水田里。而我还算反应快,就在自行车摔倒的一刹那,从车上跳了下来。当同事从水田里上来的时候,整个一个泥人,幸运的是人没摔坏,一天的好心情就在这一刻灰飞烟灭。
这种与水田零距离的接触,自己也经历了一次,而且比同事的那次更惨。那是1985年的暑假,这年上半年,我也买了辆自行车,暑假里的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到二姐家去,到二姐家,要经过一段泥路,两边是水田。
那天,穿着一身白衣裙的我,骑在绿色的“飞鸽”上,心情好极了。当骑到泥路上时,自认为车技很好,没有下车推行,谁知前轮卡在了泥坑里,就这样人和车一起飞进了水田里,“美丽”的白天鹅一下子成了灰色的丑小鸭。所幸人没伤着,也许是水田比较柔软,不会伤人吧。水田离路有一米高的距离,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能把自行车从水田里搬上来,一只凉鞋也不知飞到了哪。
幸亏路过的熟人帮我叫来了二姐夫,等到二姐夫把自行车从田里搬上来,又帮我把飞落的凉鞋找到时,二姐夫浑身上下也成了一个水淋淋的泥人了。
如今,这样的事再也不会发生了,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公交车都开到了农村,路,发展迅猛,可谓日新月异。雨天,人们不用再愁出门难,穿着皮鞋就能出门,这是那个年代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的路,不仅宽阔,而且美丽,坐在车上,欣赏着路两边美丽的绿化带,让人陶醉。
尤其是到春暖花开时,春之使者向路的两边撒下了朵朵五颜六色花儿,她把殷红给了茶花,把粉红给了桃花,把雪白给了梨花,把嫩黄给了迎春花……这五彩斑斓花儿,令人心旷神怡,行驶在这样的公路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蒋老师在《我的几位小学老师》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小学时代教过他的三位老师,读着他写的文章,不仅也让我想起了我小学时代的班主任徐丽英老师。
我的小学生活是在现在的梅里小学度过的,原来称王店社中心。小学六年都是徐老师做我的班主任,她教我们语文。那时候最难忘的就是徐老师的那双眼睛,老师的眼睛有着太阳的热情,有着月亮的温柔。它流溢着光彩,散发着春意,令我至今难忘。
记得有一次,我们高段年级几个班要在礼堂里搞一次活动,就是交流电影观后感。我们那个时代是伴随着电影一起长大的,什么《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地道战》……有时我们还把电影名串成一段非常通顺的小故事。
老师说我的那篇写得好,要我也代表班级参加交流。
接到任务,我的心砰、砰、砰地乱跳。哎,我平时回答老师问题时,声音小得像蚊子嗡嗡似的,现在却要对着几个班的那么多面孔读一篇文章,这可怎么办呢?活动开始了,我局促不安地坐在那里,如芒在背,连腿也瑟瑟发抖,脸上只发烧。
“同学”,我猛地一颤,心跳得更加剧烈,脸涨得更红。一步,二步,三步……我感到有那么多的眼睛在盯着我。站在上面,我突然下意识地向下面望了一下,清晰地看到了一双熟悉的眼睛,是老师的眼睛!那双眼睛含笑地望着我,好像在对我说:“别怕,镇定!”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希望,似涓涓泉水注入我的心田。
在这短短的瞬间,我的心平静了许多,朗读时的声音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响亮,那么流利,我自己也感到意外。读完了最后一句,我抬头去寻找那双眼睛——老师的眼睛里满是赞赏和鼓励。
长大后,自己也成了老师,在教学生涯中我也努力学着当年老师的眼神,让我的眼睛里也充满着希望,充满着爱,让我的学生也能记住我的眼睛。时间过得真快,在今年一月份我们小学同学相识五十年的首届同学会上,我们把徐老师也接来了,她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很健朗,我们又聆听了徐老师的教诲,真好!衷心祝福徐老师健康长寿!
本书在《后记》中写到:俗话说,乡村是回忆的海洋,双桥何尝不是,而我记述的是家乡遥远的过去,它有过荒唐、怪异,也有过温馨、喜悦、回忆。并不是老人的专利,往事属于所有与人为善的人,安静的人。梅特林格说“回忆是永恒的,它像圣徒的心灵。”我的心属于家乡的回忆,人们常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我相信。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的那份浓浓乡情,更有一份对父老乡亲和亲人的挚爱之情。书中对家乡的一桥一水,一石一路,一树一花,一人一事,都倾心加以描述,倾注了作者的一腔深情。这正是岁月如歌,乡情依旧。
最后,衷心感谢退协的赠书,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这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