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三)
与高房价相对应地是高消费,这是许多大型城市存在的基本状态,衡阳,这个并不庞大与繁华的中小城市也不例外。
不!印象中,衡阳的物价并不高,一元一碗的早餐米粉曾经盘踞很多年,后来,慢慢地涨到两块;再到后来涨到现在最便宜的三块,似乎只是一瞬间。从一块到两块,这是一个漫长的酝酿阶段,像迈出闺阁的姑娘,羞答答地,还有些不好意思;可是,从两块到三块,“唰”地一下,摇身变成生完孩子的妇人,大大咧咧,才不会犹抱琵琶半遮面,羞羞答答,那必须轻车熟路,雷厉风行,才是正解。
所以,在我的印象里,两元米粉的时代,来得慢,却去得很快,我几乎未曾觉察它曾经存在过,它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溜走了,瞬间荣升到三块。目测这个最便宜的三块米粉大概也维持不久,似乎早就按捺不住、蠢蠢欲动地向四元迈步。
米粉,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事例,举一反三,其他商品的价格大多都在悄悄地涨价。身在其中,或许没什么感觉,只有像我这种一两年才回一次故乡的人,感触会比较大一些。
从横向来看,三块一碗的早餐确实不贵,何况还是其他地方吃不到的米粉,这要是放在北京,大概要三十人民币/碗,若是放到伦敦,那就是三十人民币/碗,也买不到,再翻个倍,或许能吃上山寨版的,当然,也不是家乡的味道。
不同城市,几乎没什么可比性,如果只是放在衡阳这个城市,进行纵向比较,短短几年,一碗米粉从一元到三元,翻了三番,也可以称得上物价飞涨了。一碗米粉如此,其他物件自然也难逃干系。
对于女孩子来说,喜欢逛街,喜欢买衣服,几乎是天性,向我这般散漫地不着边际的人,自然不会吃饱了撑着,没说特意去感叹民生,我所关注的不过是周围事物而已。比如,逛个街,买点美食,看看漂亮衣服。
因为美食,具有独一无二的地域性,就算涨了很多,价钱很贵,对于我这种常年不在家乡的人来说,好像也没太大感觉。但是,对于服装,虽然没有什么深入研究,但也看过不少,买过不少,也常常比较,自然也颇有一些心得。
之前,刚到伦敦的时候,我把所有标价为英镑的价签都要乘以10 ,换成人民币,结果发现每件衣服都在自己的预算范围外,都特别贵,就算十几、二十镑的衣服,乘以10 ,那也变成一百、两百多了,何况还不是什么大件,不过是一件背心,一件简单的T恤而已。稍微好看的裙子那都是上百镑,折合成人民币就是上千。
到了折扣季,减价不少,都是30%OFF,50%OFF,甚至能到达70%OFF的状态,也就是中国的7折、五折、到三折。就算到了三折,也要五六十镑,那就是五六百块钱呢。原谅我这个土包子,就是这么土,以至于刚来伦敦的那个圣诞季看着店铺还没开门,就已经排场长龙的队伍,不由得感叹:“这么多人排队,难道里面的东西都不要钱吗?”
当然是要钱的,只不过比平时便宜了很多,平时正价买的商品,这回只要七折、半价、甚至三折,排队的人可多了,去晚了,说不定就没货了。那时,我也凑热闹似的,跟着人流进入一家服装店,虽然打折不少,但在我眼里,还是觉得很贵。
在你眼中很贵,殊不知,在别人眼中,那就是白菜价。你看,人家疯狂抢购的架势,恨不得把整个商场都买了,当然,大多都是中国人。一个女孩眼疾手快地拿起一条裙子,还来不及往身上比划一下,就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收银台。这状态,应该是平时逛了不少,早就试穿好了,等着这个时候,立马出手吧。
大概因为英国的折扣从来都是落到实处,不像中国某些商家,名义上打着促销活动的幌子,实质上常常先把定价调高,再来打折,貌似便宜了不少,其实顾客花的钱一分没少。英国打折,那就是实打实地减价,说半价,就是在原价的基础上减一半;说三折,真的就是原价的三折;毫不娇柔,毫不造作。
虽然便宜不少,但我敢下手买的东西也不多,那时,总抱着一种想当然的坚决心理:我要把钱攒着,等回国的时候再去买衣服,因为国内的衣服便宜。
国内的衣服确实便宜,因为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学生时代的以纯、森马、真维斯之类的平价品牌。这些在如今看来很低消费的品牌,对于大学时代的我来说,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大品牌。
学生时代,逛的最多的应该要数夫子庙里那排可以砍价的小店铺,各种各样的衣服,应有尽有,应该都是从农贸市场批发过来的,样式还可以,质量却不咋的。通常时刻,不会明码标价,几乎是店主想到哪个价,就报了哪个价,估计都是在批发价的后面,直接加了一个0。会砍价的同学,去买,还好,至少被宰的少一些;不会砍价的同学去买,那真的就是手术台上的病人——任人宰割。
后来,大家去的次数多了,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衣服的价钱一定要按照店主报价的1/6去还价,如果店主不同意,你就直接走人,通常你还没走出两步,店主一定会说,小妹,加一点,这个连成本价都没有。这回,你一定、一定不要松口,坚持你的还价,因为店主能把你叫住,说明这个价钱,他愿意卖,而且还有利润。
对于这个经验总结贴,我不由得暗暗惊叹,几乎就要佩服地五体投地,因为像我这种脸皮薄的人去还价,能看到1/2,心里就已经装了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满是忐忑;若是再狠一点,那就是1/3,这几乎就是我的极限了。别说陡然砍到1/6,就是砍价到1/3,我都胆战心惊地,生怕被店主责骂一番。
脸皮子薄,又没有砍价经验,我就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对象,以至于后来,心一横,干脆不去那些小店,直接去明码标价的店铺,比如真维斯,就很不错,价钱不是很贵,质量也还可以,其实在那时看来,还是有点小贵,一年到头,也舍不得买一件。
说心里话,那时候,更喜欢大S代言的那个有很多粉色系衣服的品牌,好像是以纯,还是淑女屋来着,发自内心地喜欢,但又买不起。每次都只能站在橱窗外观望,望着玻璃橱窗里那些粉色衣服在眼前晃来晃去,不知不觉,那些穿在代言人身上的漂亮衣服似乎已经穿在自己身上,转眼间,自己变成那个在花丛中嗅着花香,尽情呼吸春天空气的明媚少女……
好吧,我承认,那时的我,就是个小气鬼,高老头,葛朗台。现在回头看看,如果让我再来一次大学生活,大概我不会对自己这么小气,这么吝啬,这么亏待自己,但是,退一步说,若真的回到大学生活,还是曾经的境况,曾经的心境,我大概率还是会选择亏待自己,吝啬自己。
思绪已经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怎么拉都拉不回来了,还是赶紧悬崖勒马,点到为止吧。原本想表达地是,就像衡阳的米粉一样,衡阳的物价也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服装领域。
原本以为几百块钱,在衡阳可以买一件好看的衣服,往商场里一看,才发现,我之前的判断大错特错。先不说,第一眼看上就喜欢的衣服有多少,好不容易看见一件质地和样式还不错的衣服,一看标价五千多,也许,会有很大折扣呢,怀着侥幸的心里一问。
“不好意思,这是新款,没有折扣!”售货员小姐笑容可掬地回答,并热心地向我推荐其他款式。
五千,五千多,那就五百多镑,碰上英国的折扣季,我可以挑选好几件轻奢品牌的裙子,还都是凯特王妃的同款呢。
整个商场逛了一圈,才发现,衡阳的衣服并不便宜,几乎跟伦敦在同一水平线上,虽然那些品牌都不怎么熟悉,貌似能放在步步高这样的大商场里,就算不怎么样,也变得高大上了。
我一直想寻找地不过是学生时代所喜欢的品牌,比如曾经只敢远观,却不敢靠近的淑女屋、粉蓝、还有很多其他淑女风粉色系的专柜。
原谅我这颗少女心,也许,我现在早已不适合穿这些粉色系,但我还是执着地想去寻找,因为脑海中的印象是那么美好,穿上粉色系的女孩在夏日的阳光里、秋天的落叶里,恣意微笑,轻舞飞扬。
我想寻找的,不过是学生时代的梦想,少女时代的回忆,可是,我真的再也找不到了。
脚都逛累了,毫无收获,我忍不住嘀咕道:“我曾经所喜欢的那些品牌,怎么都不见了?”
“你曾经所喜欢的那些品牌,就在你面前,只不过换了个名字,换了种风格,变成英文名,显得与国际接轨,很高大上,其实它们的前身,或许就是你之前所看上的牌子。”
抬头一看,不说百分之百,至少也有百分之八十的店铺,都是英文名,当然,这些英文名,在其他地方却很少见过。明明中文名就很好听,干嘛要改个中不中,西不西的英文名,汉字的美,岂是几个简单的英文能够传达的。
曾经,有一句话说,你所渴望的那些漂亮衣服,在正当的年龄里,你买不起;等你买得起的时候,它早已不适合你。
到了此刻,似乎要换成另外一句话:那些你所渴盼的漂亮衣服,在正当的年龄里,你买不起;等你买得起的时候,它早已不再是你眼里的漂亮衣服,因为你又有了新的目标,新的梦想。
人就是这样,当你买得起20块钱的东西,50块钱、100块钱的东西或许就是你的目标,你的梦想;当你买得起50块、100块的商品时,500、1000块的商品才是你的目标,你的梦想……
难怪我的那些土豪朋友,对买衣服的场地有了更高的挑剔,“万达”懒得逛,要逛就去人民路、步步高、还有一个听说全部卖高端奢侈品的lian fu ka,大概就是这个音,我并没有去过,就连在我看来称得上档次的“大洋百货”,在朋友口中都成了“那是学生逛的商场,已经不太符合我现在的身份!”
我只能感叹一声:有钱,任性!
借这篇文章,还是想祝愿所有的女孩在风华正茂的年龄里都能买得起自己梦想中的美衣,如果,买不起,那就努力奋斗吧,终有一天,你能实现。
彦子
2018年2月21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