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墨上尘事
夏至已过,天气也逐步向暑热靠拢,傍晚时分的一场雨稍稍减轻了连日来的高温。近几日,各个亲友群里都在晒同一种神兽:知了猴。有那么一瞬间,我很怀念小时候捉知了的时光。
每年的六七月份,麦收过后,待玉米苗长到约摸半人高,在温暖的泥土里经过漫长幽暗时光的知了猴,就到了出洞的时节。我们这些村里人,无论男女老幼,也迫不及待地加入每年一度的,浩浩荡荡的捉知了大军。
早早吃过晚饭,准备好铲子,塑料瓶和手电筒,野心大的还要扛根竹竿。随着人群,往树多的地方去,向树林更深处漫溯。
挖地下的最有意思,当你看到有榆钱大小的不规则小窟窿,边缘薄薄的,十有八九就是啦!用小拇指小心翼翼地抠开,知了猴蠢萌蠢萌地看着你,把小手指伸下去,它就顺着手指头爬上来了!有时也会遇到智商高的,一碰就往深处钻,要用铲子才能挖出来。
最好玩的是一阵傍晚的雨过后,冲塌了知了猴的窝,它露出半截身子,懵懂的正在质疑这个世界深深的滑稽,就直接被扔进塑料瓶了。
天再黑一些,手电筒和竹竿就派上用场了!一树一树地照过去,亮光过处,就看到知了猴在一步一步往上爬。伸手捏或者用竹竿捅下来,直接就断了它展翅翱翔的梦想,再也等不到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
夜晚,用手电筒照树上的知了猴常常会看到有嫩绿色的翅膀慢慢蜕出,有破茧成蝶的相同过程,使人不忍心摘掉。
也有的知了猴比较狡猾,见有人来,就躲在树叶子底下装死或者潜伏在草丛中,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这个时候,就要充分发挥胆大心细,火眼金睛的优势了。
常有前头的人刚找过去,后头紧跟着还能“捡漏”。因此,特别享受捉知了的过程,很有一种: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这货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但也有几次,我和妹妹拿着手电筒,照到一条蛇盘在树上,守树待猴。吓得我们有一阵子不敢去捉了。
乡村的夏夜寂静微凉,偶有几声犬吠。在这样惬意的氛围里,常常一捉就是大半夜,偶遇“同道中人”,便忍不住要打探一番:
“哎!你摸(捉)了多少了?”
“大概有八九十吧!”
“我这厉害,有一百多了。”
“嗨!你真能,在哪摸(捉)的?”
“就那边树林子里!”
……
说话间,渐行渐远。
我总觉得,大家享受的是捉它的乐趣,而并非真的垂涎它的美味。毕竟那个时候,农村的娱乐活动极少,有这样一个“倾巢而出”的“夜间行动”,多多少少是带有诱惑力的。
捉到的知了猴放进水盆,撒上盐腌制一晚,第二天就可以炸或者煎了。炸好的知了猴色泽金黄,口感酥脆,营养丰富。据说还能开胃化食,有药食两用之奇效。
因为生态破坏,伐木毁林等各种原因,现在的野生知了猴极少,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一晚捉个几十上百了。
物以稀为贵,它的价值也直线飙升。据说,已经成为很多大城市酒店饭馆的特色佳肴,一只就能卖上一两块钱。于是,许多有商业头脑的人开始在果树地里树林子里圈养知了。
据说,他们会将带有知了虫卵的枯树枝像播种一样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孕育孵化,来年的夏季知了出洞的时节,在树干离地面大约一米的距离缠上几圈透明胶带。这样,知了爬到那个位置就脚下打滑。进一步不能,退一步不舍,只得团团聚拢在一起。这个时候,养蝉人只需拎着水桶挨个树上捡知了,像摘果子一样。
如此捉知了,定是没有儿时辗转寻觅的乐趣。
许多东西,正在渐渐远去。还有走街串巷的货郎,拨浪鼓一响,小孩都围上去。还有锵剪子磨菜刀的,锔缸锔盆的,崩爆米花的……
这些情景,只偶尔在梦里出现。我很庆幸,尚有记忆可追溯怀想。
作者简介:
吴丽娜,笔名指染青岚。山东人。
爱生活,爱文字,爱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