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不如“厚养”
.王先奎.
新型冠状病毒袭来之前,参加了一位极少往来的战友父亲的葬礼。但见吊唁大厅灵堂布置气派:三、四尺长,一、二尺宽的大幅遗像端挂后屏中央。一幅出自当地书法家之手的挽联更显大气:“含辛茹苦养育儿女,驾鹤西去虽死犹生”。凸现其子女终极孝道的虔诚心理。大厅两边的花圈犹如公路两旁的行道树,绵延无边,头顶上悬挂的祭幛遮天蔽日。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络绎不绝。面对如此隆重的场面,却有不少亲朋在一边窃窃私语:“这几天办丧事就花了数万元,若是把这笔钱给他老子(父亲)生前治病,兴许还会再活个十年八年哩!”
战友如此尽孝,为何还遭非议?原来事出有因。战友的父亲中年丧妻,他既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把独生子拉扯大,供他读书上学,为了让儿子跳出“农门”,老父把自己“百年入土”的棺木卖了,托人说情送儿子当了兵。儿子转业在城里有了工作成了家。然而,儿子不孝,媳妇不贤,老父年过花甲,孑然一身,仍在农村苦挣苦熬,生活极为困难。多年来老人劳累成疾,儿子、媳妇不闻不问。虽有村、组干部和邻里乡亲时常接济和照料,但由于未能及时得到救治而咽了气,离开了人间。毋须讳言,当今社会像战友那样,对父母生前不尽赡养义务,死后却大操大办以示孝道即薄养厚葬的子女为数还不少哩!
薄养,天理不容,人性不允;厚葬,属陈规陋习,不仅污染了社会风气,而且有悖于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实在不可取。衡量子女是否孝道的标准,不是看他(她)们把老人的丧事办得如何风光、体面、气派,而是要让老人们在生前活得衣食不愁,生病无忧,健康、开心、快乐、幸福。即使面对死亡,也死不足惜、死而无怨、死而无悔、死而无憾,含笑九泉。
为此,愿天下作子女的人们,若要“厚葬”父母,不如“厚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