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来自民间的叛逆》 第十二章:抗议民歌王国的文武大臣

时间:2020-10-18 17:55:26    来源:
作者:袁越

本章讲述了被誉为抗议民歌王国“四大天王”和“四大女王”的几位新生代民歌手的故事
 
1963年8月28日这天,阳光明媚。美国首府华盛顿国会山前的广场上一下子涌进来二十多万人。这些人中有白人、黑人,也有妇女和儿童,他们有的穿西装打领带,有的则是一身蓝布工作服。他们好像都互相认识,见了面就像亲兄弟姐妹一样相互问候,然后他们就手拉着手,唱着歌,向林肯纪念堂走去。与此同时,美国三大电视台的摄像机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华盛顿,因为这里正在举行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权运动大游行。
 
游行的终点设在林肯纪念堂前。有十位民权运动领导人在那里先后发表了讲话,其中,马于路德,金博士面对全世界所有爱好正义的人民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这次大游行可以说是金博士所倡导的非暴力主义的一次辉煌的胜利。这次大游行也很好地体现了民歌在民权运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那天有许多著名的民歌手和民权运动领导人一起参加了游行,并在林肯纪念堂前为人们演唱了各自拿手的曲目。PPM演唱了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贝兹带头领唱了民权运动的圣歌《我们终将胜利》,迪伦则自弹自唱了那首《只不过是他们的爪牙》。抗议民歌手在电视机前的这次集体亮相向全世界公开表明了他们的立场,并向美国人民正式宣告了个抗议民歌王国的诞生。
 
迪伦和贝兹是这个王国公认的国王和王后。在他们背后,还有许多很有才华的抗议民歌手。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这些民歌王国的文武大臣们,看看他们对美国民歌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民歌的老臣和开国元勋皮特·西格。前面已经说过,在美国国内饱受禁唱之苦的西格被迫去英国寻找演出机会,却意外地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英国本土的抗议民歌运动给了西格很大鼓舞,他回国后创办了抗议歌曲杂志《小字报》,并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民权运动当中。那时虽然有许多有名的抗议民歌手来到南方,在大规模的黑人集会上演唱但这些为数不多的几次演唱会都是在有联邦宪兵的保护下进行的,都是些大规模的、带有“做秀”性质的演唱(公平地说,包括华盛顿大游行也是这样)。但西格则数次深入到南方腹地,在没有任何保护的黑人民权运动集会上为人们唱歌。从当时的情况看,这是有生命危险的。
 
从法律上讲,西格一直处于假释期,直到1962年5月18日,上诉法庭终因证据不足而改判西格无罪释放,悬在西格头上的剑终于被拿掉了。有趣的是,就在那周,由西格所写的,“金斯教三重唱”乐队演唱的歌曲《花儿们都到哪儿去了?》冲上了美国流行歌曲排行榜的前40名(40)。原来,一个偶然的机会,“金斯敦三重唱”在波士顿的一个民歌咖啡馆里听到了由PPM演唱的这首歌。他们唱的是一个新的版本,由西格的一个律师朋友在老版本的基础上又加了两段歌词,为这个新版本增添了一种轮回的意味。改编后的歌词是这样的:
 
花儿们都到哪儿去了?
花儿们都到哪儿去了,上溯至遥远的从前?
花儿们都到哪儿去了,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都被姑娘们摘走了
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
什么时候才能看见?
姑娘们都到哪儿去了,上溯至遥远的从前?
姑娘们都到哪儿去了,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姑娘们都到哪儿去了?
都跑到小伙子那里去了
小伙子都到哪儿去了,上溯至逕远的从前
小伙子都到哪儿去了,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小伙子都到哪儿去了?
他们都去参军了
你们什么时候才能明白
战士们都到哪儿去了,上溯至逼远的从前
战士们都到哪儿去了,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战士们都到哪儿去了?
他们都被埋在了坟墓里边
什么时候才能看见
坟墓都到哪儿去了,上测至遥远的从前?
坟墓都到哪儿去了,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坟墓都到哪儿去了?
它们都变成了花儿
什么时侯才能看见?
 
 
 
“金斯敦三重唱”十分喜爱这首歌,他们马上回到纽约的录音室,只用了六个小时就
录音。应该承认,他们对这首歌的重新演绎比西格和PPM的版本都要流畅得多“金三
唱”的版本为这首意义深刻的歌曲在全世界的流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首简单面又
歌曲后来被无数青年传唱,与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齐名,成为反战运动的圣歌。值得一制
是,后来“金斯敦三重唱”在越战最激烈的时候曾去白宫为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唱了这首
不过到底这首歌在约翰逊的头脑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恐怕就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就这样,无论美国国内的右翼组织怎么反对,西格凭这首歌和另一首被PPM唱红的
如果我有一把锤子》,继“织布工”之后又一次出现在美国公众面前。
 
可就在此时,美国广播公司(ABC)做了一件绝对荒唐的事。1963年,ABC在目睹了民
兴的盛况后,决定抓住时机大捞一把。他们买下了原本是被西格和加索里所“发现”的新词“呼特
娜尼”的使用权,并制作了一个名为“呼特娜尼”的系列民歌电视节目。他们邀请了一些流行风格
的民歌手去各地大学开小型演唱会,找来大学生在背后做特约观众,负责叫好。然后ABC就把
这些演唱会的录像做成半个小时一段的节目在电视的黄金时段播放,结果这个系列节目受到了
观众热烈的欢迎,收视率直线上升。可不久,ABC的一个内部原则性文件被人捅了出去,里面有
关于不邀请西格来“呼特娜尼”演唱的条文。这条消息立刻在美国民歌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民歌
手们自发地组织了一个西格后援会,并发誓如果西格不被邀请,他们也不上台。西格的歌迷们还
多次在纽约ABC总部的门前集会,抗议ABC的歧视行为。ABC不得不发表了一个声明,称不用
西格的原因是因为节目的赞助商不同意。结果,一大批优秀的民歌手,诸如PPM、贝兹、范龙克和
迪伦等都抵制了这个节目。
 
 
西格对此十分不安。他意识到这是个计民歌走向广大老百姓的绝佳时机,不容错过,否则老
百姓看不到最好的,就会以为民歌不过如此。西格不断请求那些抵制的人去“呼特娜尼”节目上
亮相,为民歌做宣传。无奈,这个问题在当时已经成了表明歌手立场的分水岭,大多数站在西格
这边的歌手都不愿冒险越过这条界线。就这样,这个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歇电视节目办了没
多久就因为缺乏好歌手而变成了一个伪民歌的闹剧,人们看到的只是制作人庸俗的口味和大学
生观众们被安排好了的尖叫声。最后,这个披着民歌外衣的“综艺节目”终于在播出一年之后被
迫取消了。政治再一次成了民歌的杀手。
目睹这一切,西格十分痛心。他不愿看到人们误解民歌,不愿看到那些卖化妆品的赞助商们
决定老百姓的口味。他决定和家人一起去世界各地来一次旅行演出,一方面向世界人民介绍美
国民歌,宣传美国的反种族歧视运动,另一方面他要利用这次机会记录世界各民族丰富的民歌
资源,为此他特意带了架摄影机,拍摄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民歌手们唱歌的情景。这趟旅行西格去
了亚洲的日本、印度,以及欧洲和非洲的总共三十个国家,为这些国家的民歌运动带去了火种。
就在西格出国旅行期间,哥伦比亚公司把西格唱的一首名叫《小盒子》( Little boxes)的歌曲
成单曲推出,结果此歌竟然打入了美国流行歌曲排行榜,广大听众终于又在电台里听到了西
格的声音。这首歌把当时正在美国市郊大量出现的一模一样的民房比作小盒子,讽刺了这些式
样单一的丑陋建筑,并由此引申开去,讽刺了美国人引以自豪的所谓“美国梦”,揭露了这种把在
郊区买幢房子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单调的生活方式。现在听来,真可谓入木三分。此歌的作者名
叫玛温娜·雷诺兹( Malvina reynolds),是个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文学教授。她在五六十年代
曾积极投身于抗议民歌运动,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那时的民歌爱好者们都尊敬地叫她
“会唱歌的老祖母”。雷诺兹写《小盒子》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这首歌超前的意识不能不让人佩
服她敏锐的洞察力。不过,就像许多抗议歌曲一样,这首歌也引发了争议。原来,此歌的灵感来自
旧金山南部的穷人住宅区,当时美国政府为了满足旧金山日益膨胀的人口所产生的住房压力,
在旧金山南部山区建造了一批造价低廉的住宅。为了省钱,这些房屋全部来自同一张设计图纸
这样做自然很难看,但却让穷人们能够买得起这些房子。读者朋友们,你们说到底谁对呢?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