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小姐
前阵子,“一对夫妻抓阄定生死”的视频刷屏了。
事情是这样的:丈夫前脚刚被确诊胃癌,妻子后脚就患上了乳腺癌。
正当夫妻俩的病要将家底掏空的时候,命运再次对他们下了狠手。
今年5月,他们的女儿安安又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面对昂贵的医药费,他们实在是无能为力,于是夫妻俩约定,他们在提前准备好的两个纸条里抓阄,谁抓到空白的那一个,谁就活下去。
最终,丈夫主动放弃治疗,把钱用来救妻女。
哎,生活远比电影来得残酷。真就是那句话:有钱活,没钱死……在大病面前,中年人的生命都会被讨价还价。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三根柱子:健康、家庭、事业。年轻时在这三件事上做出何种选择,会直接影响中年幸福指数。
年轻时拼命加班、朋克养生、也不懂储蓄,人到中年,三根柱子崩一余二司空见惯,崩二余一的就都成了中年危机。
其实本可以不那么被动的,这也是我一再强调保险配置的原因。虽然它只是我们面对人生危机时作战版图的一小部分,但相比其他,这几乎是唯一可以预先做准备的部分。
然而等我们下定决心要买保险的时候,就会因为概念不清、被人忽悠等原因各种踩坑,也难怪不少人对保险厌恶至极了。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买保险的几个典型误区,目的是希望大家能正视保险这事儿,了解它的价值所在,尽可能少走弯路。
误区一:认为返还型保险更划算
很多保险销售喜欢推销返还型保险,一般这么套路你:XX保险除了具备保障功能,还可以每年拿分红。
你们一看保障+理财,一举两得啊,就心动了。
要我说,保险公司就是利用了人们喜欢贪小便宜的心理。
实际上,返还型保险里,你交的保费会进入两个账户:一个是风险账户,用来购买人身保障;另外一个是储蓄账户,这部分钱保险公司拿去投资,然后每年给你分红,本质上就等于你在保险公司存钱。
那么动辄存几十年的钱,利率多少呢?大约在2.5%。
你没有看错,利率只有2.5%!比很多银行定期、国债还要低,连通胀都抗不过!
看明白了吗?返还型保险的陷阱就在于:一样的保障,花更多的钱;说是返还本息,实际上自己理财能赚更多。
类似的还有万能险、投连险等等。
说到底,还是因为不少人颠倒了买保险的目的,总想着“既要、还要、更要”,忽视了保险首要目的是保障而非理财。
误区二:优先考虑老人、小孩
孩子、老人、大人,最应该给谁买保险?
很多人会觉得,家里的孩子、老人是弱势群体,应该优先考虑保障。
大错特错!
原则上应该是:谁赚钱养家,就给谁买足够的保险。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最需要保障的是经济支柱,以防他出现什么风险,给家庭财务带来毁灭性打击。
就像开头知乎上讨论的那家子,男主人病了,动辄几十万的医疗费用,治病还耽搁了工作,整个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一下就断了。如果他有一份重疾险,一次性赔给他们一家五六十万,就不会走到卖房这步了吧。
误区三:盲目相信明星产品
谈起保险,不少人第一个问题就是:“哪个公司的产品卖得好?”关注点都在具体产品上,根本不从家庭需要何种保障,需要多少保障出发考虑问题。
我有个30多岁的女读者就犯过这种错。
她是三线城市的小企业职员,家庭年收入10万。我根据她的家庭财务状况,给她推荐了几款性价比很高的产品,全家一年保费在8000元左右。
可没想到,遭到了她的质疑。
原来,她之前就已经看中了几款大厂的“明星”产品,嫌弃我给她推荐的是“三无产品”。
其实,这个行业根本不存在“小公司”,只不过有些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低调务实、专注方向不在打广告上罢了。简而言之,只要它是一家保险公司,从成立到运营乃至到破产,一路都是高标准严要求,不需要你来担心它的理赔问题。
反观这位读者心水的那几款大厂产品,性价比不高还是其次的,有些连基本保障都不充足,当中竟然还有分红险,算下来一年保费2万多,是全家年收入的20%,负担得多大!
在我看来,她盲目跟风买热销产品是不可取的,说难听点,这跟生了病不听医生诊断直接催促开药,有什么区别?只关注药品广告,不管病因,你不掉坑谁掉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