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坤
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很矛盾的时代:一方面高速运转的社会要求我们成为事实都能独当一面的能人,迫使我们快速成长为满足社会分工体系中的角色,助长我们的焦虑情绪;
另一方面,我们心中永远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面对成长和焦虑情绪,躲在自己的小王国里踌躇不前,拒绝成长。所以在社交媒体上,鸡汤和段子齐飞,正襟危坐的“意见领袖”和软萌可爱的“本宝宝”各成一派。
其实任何拒绝焦虑的努力最终都是徒劳的,因为成长必定伴随着焦虑甚至是伤痕,这些都不是令人舒服的体验,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甚至可以说,焦虑的程度和成长的收获是成正比的,因为要成长就必须走出或者说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包含了很多这样的内容,只是我们走着走着就忘记了。
破茧成蝶,破土而出,都是这样的道理。没有黑暗时刻的历练和默默努力,就没有后来蜕变的喜悦。
这么说不是要否定舒适区的存在和意义,我们通过阶段性的努力达成了某个目标,进入了舒适区,我们大可以在舒适区中停留一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什么都不做,给自己一段完全放空的时间,反而会有更大的力量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但是舒适区待久了是有麻醉作用的,它会让你原地踏步而不自知,可能会滋生出自满的情绪,从而阻碍你的进步。只有勇于突破舒适区的藩篱,才能收获真正的成长。
在你走出舒适区追求进步的过程中,除了你的竞争对手,你的焦虑和不安也会成为你的阻力。
可是我从未想过要通过自己的意志去消灭这些焦虑,因为问题解决了,相对应的焦虑也就消失了。
但是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带来新的焦虑,消灭焦虑的努力很多是徒劳的。每一种深刻地感受都是一种能量,有人把焦虑化成了前进的动力,也有人把焦虑化作了愤怒的情绪发泄在他人身上,等等。
所以,我们不妨将焦虑视作一种能量,推动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让焦虑压垮你的神经。
除此之外,不自信的心理也有可能成为你面前的拦路虎。因为之前失败的经历成为你的梦魇,让你不相信自己能力去面对新的挑战。我理解这种挣扎,因为敏感自卑的人会不自觉地强化自己的失败经历,而忽略自己的成功经验。
那我们要如何面对走出舒适区的不适感呢?我感觉首先要学会接纳这种内心的不适应,而不是一味地对抗。例如重新评估一下自己的心理状态,然后尝试接纳它,与它和平共处,意识到这种不适感是每个人发展进步的必经阶段,而不是由于自身的不足造成的。
有时面对他人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出许多话语来劝慰他,可当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从而产生对新环境、新挑战的“不适感”,但是有些人却接纳了这种“不适感”,活出了更好的自己。
台湾地区有一位名叫黄美廉的女士,在出生时由于医生的疏忽,致使脑部神经受到严重损伤,自幼便患上了脑性麻痹症,以致颜面、四肢肌肉都失去了正常的作用。她不能说话,嘴还向一边扭曲着,口水经常止不住地流下来。
但是,黄美廉女士却没有就此放弃对人生的追求,快乐地用自己的手当画笔,画出了大学艺术博士学位,也画出了自己生命的灿烂。
其次可以多多回忆自己的“高光时刻”,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同时多多寻求他人的理解和帮助,这会有助于你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学会自己表扬自己,同时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多多与他人交流经历和心得,在自我肯定和他人的经验中汲取力量。
拿破仑语录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应该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
因为相信自己也就是肯定自己,悦纳自我才能形成对自我的积极认识。相信自己是成功的精神动力、力量源泉。
只有相信自己,才是成功的起点。一个人应该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力量。
最后,治本的方法还是直面焦虑和困难,多多地去面对和战胜不一样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在成长中得到真正的力量,之前的所谓挑战都显得微不足道。
北宋诗人苏东坡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一代大文豪忽然成了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打击不可谓不大,但他没有消极逃避,积极融入农民的生活,在困苦中不失生活的乐趣,写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佳句,也使自己的艺术生命得以延续。
试想如果他在被贬之后一蹶不振,消极度日,又何来后来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呢?
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既然会不适应,那我一直待在舒适区就好了。不是没有这样的人,但是这样真的没有问题吗?
让我们假设,你可以一直待在舒适区,条件就是你一步都不能离开,这样你还愿意吗?我想很多人的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为舒适区的一切都是不变的,再怎么循规蹈矩的人也不可能忍受一切的不变,因为这是违反人对外探索的本性,由此你将面对巨大的虚无,而我觉得,虚无要比焦虑可怕得多,因为物极必反,虚无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很大的刺激才能恢复正常,而巨大的刺激对自身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好好地经营自己的生活,才不会被巨大的空虚感吞噬。
内心的平静并不是如枯木般毫无感情,而是内心的种种情绪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我们对焦虑的恐惧来源于内心平衡的打破,只有我们都能了解和利用自己的焦虑,才能在舒适区闲庭信步,在直面焦虑中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