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Tangji4389 贼六 9月6日
韩版《十二怒汉》。个人不推荐。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质量很高的电影。但是,谈看电影的感受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千人千面,你喜欢的别人可能很不喜欢,你讨厌的别人可能觉得很好。尽量记录真实的感觉就好。
对我而言,这是一部科普片,借助陪审员们之间的对立与隐含的矛盾,科普一些法律与审判的基本原则与知识,每一位陪审员都有自己的态度,通过不同立场的人的对话碰撞出想要表达的内容,就像一场对暧昧不明的问题的讨论,讨论的过程即是答案。
看过《十二怒汉》,经典的影响巨大,后来者可能也很优秀,但是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与刺激绝对会影响观影体验,单从观看电影的感受来说,《陪审员》完全没有初看《十二怒汉》的震撼,虽说看电影震撼不是最重要的目的,但是不震撼的电影你怎么会特别喜欢与推荐呢?
十二怒汉 12 Angry
还有一个比较难受的地方,直接影响自己的观影体验,即看到了开头,就猜到结尾。被告人被公诉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并且自己承认罪行。由于第一次采用陪审员制度,审判变得格外受关注,具体的陪审员们的讨论情节不谈,与《十二怒汉》类似。
实际上,看《陪审员》的时候,影片不过半,就感觉到剧情的发展方向,连被告母亲应该是自杀的都猜了出来,这还有啥观影体验。你一眼看穿了真相,但是演员们扮演的角色却在迷迷糊糊,我这暴脾气,能不难受嘛?
韩国电影质量很高,但是总有些东西让人膈应,特别是人物的优柔寡断,经过一通渲染,可不得了了,个人会觉得很尴尬。换一种表达,即剧情的处理还是显得有些刻意,人物的情绪太过饱满,仿佛每个人都能直接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说出来。俗话说,说得太多,就会智商捉急,一点都没错。
良知与坚持,很难的。
其实,早在看《十二怒汉》的时候,就有过这样的疑问:陪审员制度好是好,但是成本也太高了吧。影片中这种情况好是好,但是太过理想化,试想很多案子这么审判,天底下所有人都去法院工作也不见得来得及处理好所有案件。
对于现实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考虑,最终得出一个相对合适的解决途径,缓解其中的矛盾,必要时重拳出击,这样才更加切合实际。就像影片提到,韩国采用陪审团制度后,同样类型的案件最终审判为无罪的概率提升为之前的三倍。
从某种程度上说,那些所谓的仪式化标志性的东西,从长远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在磨合与适应过程中产生的阵痛,却也不让人舒服。我们能做的,一直都是尽人事。
理想化很美好,但做梦的同时,最好不要停留在做梦的原地不动,否则一场微风吹来,人就感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