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怀
作者‖王学斌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五十多年过去了,上小学滑冰、“打老牛”、“斗鸡”的事犹如昨天,而我却两鬓染霜步入了老年。
难以忘怀呀,我的小学年代。从家到学校的路,学校的布局,教室的位置、大小,老师慈祥的面容,记忆犹新。尤其难以忘怀的是我的恩师许存仁老师。
许存仁,男,汉族,1938年8月出生在安徽淮南一个贫困农民的家里,195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银川师范学校,195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灵武县第一中学任教,后来又到梧桐树小学,新华桥小学,杜木桥小学任教。1965年被调到郝家桥公社郝家桥完小任教,1970年被调到郝家桥公社育红中学任教,1982年被调到灵武县教研室工作,1998年退休,现居住在银川。
郝家桥完全小学,这所在上世纪60年代建立的学校,位于现在的郝家桥镇郝家桥村三队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崭新的教室,平坦的操场,各式的体育器材一应俱全。在当时,郝家桥完小和胡家堡完小(今郝家桥镇西渠村)是郝家桥公社两所承担全社8个大队学龄儿童教育教学任务的公办学校。
许存仁老师是郝家桥完小的语文老师。1967年,我所在的郝家桥完小全面停课,有的老师参与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热潮中,有的外地老师回家探亲,还有的老师回家种田,而1-6年级6个班的二百多名学生们却都被“放了羊”,回到各自的社队、家里。
这情景,许存仁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没有去赶热闹参与贴大字报,斗“走资派”,斗“地富反坏右”,也没有回家探亲,而是作出一个令当时许多人吃惊和担心的决定——找同学们回校上课。
这件事,在今天不算是什么大事,难事。可是在“文化大革命”热潮中,在同学们居住比较分散、家长怕事、家庭困难、缺少劳动力的情况下,要把同学们重新找回来上学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可是,就是这样一件大事、难事、功德无量的事,许存仁老师硬是办成了。他骑上自行车,把居住在郝家桥、沈家湖、关渠、吴家湖四个大队30个生产队二百多名学生的家跑了个遍,有的学生家他还跑了好多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许老师辛勤奔波和真诚感召下,终于找回来28名学生,1968年的二月,郝家桥完小的“复式班”终于开课了。当时,郝家桥完全小学只剩下许存仁老师和看门的老吴两个人,找回来的学生三至六年级的都有,怎么教呢?那时,我们也不懂,只记得许老师把我们按年级分成几组,轮流授课,各年级的语文、算术、体育、课间操都他一个人教。教这个组,那个组复习,那个组复习,教这个组,他是怎样备课?又是怎样坚持那种复式教学的?他是怎么布置作业、怎么批改作业的?又是怎样管理这样一个混合班级的?难度可想而知。
去年年末,由我召集发起的“崇兴中学七四届同学联谊会”邀请了九位老师到会。见面、叙旧、感恩是这次联谊会的主题,师生相聚,不胜欢喜,欢聚一堂,其乐融融。联谊会结束后,晚上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脑海中回放出初中、高中老师可敬的面容,也想起了我的小学老师,我的恩师许存仁先生。于是,我就有了想写点东西,寄托情丝,感谢恩师的想法。
前段时间,我托灵武市作家协会的杨贵峰秘书长几经周折,才打听到了许存仁老师的消息,又找到他和他女儿的电话号码。电话中说起我的名字,已80岁高龄的许老师仍然耳聪目明记忆清楚,将我的家庭住址,我父母亲的名字,我当秘书、副乡长、局长等等的简历说得非常准确仔细,可见他对我这个学生还是很关心、关注的。电话上约了时间,我们师生三十多年终于在灵武见了面。
久别重逢,格外亲切。
“老师您好?”我久久握着老师的手,问候着,交谈着。
“好,好。”老师也有些激动。
“几十年没见面了,您还记得我,记得清我的家庭情况?”
“有些事,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像您这样优秀的学生,争气的学生,一提来就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怎么能忘记呢?”
“老师说的对,说的好,您不辞辛苦、不怕受整挨批,到我们家里动员我们复学,又下那么多功夫‘自讨苦吃’、不厌其烦的教我们学知识、懂道理,我也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老师,您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和决心?”
“学斌,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责任”,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国家投资办学校不上课,老师拿工资不教书,就是失职,能对得起谁呢?”
“老师,那后来造反派没找您麻烦吧?”
“找了,我据理力争,他们的也找不出什么理由,安不上什么“罪名”,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老师,您从事教育教学教研工作四十多年,把毕生精力和青春都奉献给了灵武的教育事业,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许老师沉思了片刻,回答我说:“学斌,人这一辈子不容易,当一个好人、不被人唾骂的人更不容易。而当一个好人的前提必须是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养德,没了德,就没了根基,就没了标准,就没了方向,没了目标。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研教学教书育人,我的感受是育人无数,问心无愧呀!”
多么简单而富有哲理的回答,恩师又给我上了精彩的、生动感人的、没有时间限制的一堂课。
【后记】
许老耳聪目明,精神矍铄,我见到他老人家感到非常高兴,也默默地在心底里为我的恩师祝福,愿许老师健康长寿!
与许老师告别后,我写了一首叫《感恩》的诗,在此奉献给我们的党,我们的伟人,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恩师:
没有伟人为国想,
安有国泰民安康;
没有父母养育恩,
怎有吾等四世堂;
没有先生千番教,
哪有弟子三餐香;
感恩念情切莫忘,
共度夕阳好时光。
点评语
点评:
欣赏王学斌先生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纯真和善良,就像春风把流云和霞光一并洇开,交给万物,予以希望和繁华。这是一篇很感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