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味道》,池波正太郎著。书中收入小说家池波正太郎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专栏文章,讲述与他过去的生活及回忆相关的食物和店铺。对他来说,那是他怀念的昔日的味道,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则是昔日的昔日了。所以池波说,这不是一本美食地图,请不要拿着这本书按图索骥,对此他概不负责。
《下乡养儿》,冯丽丽著。8岁的天天不想上学,辍学在家。因为害怕做噩梦,连觉都不敢睡。她的父母为了陪她,辞去全职工作,过了整整一个冬天晚上玩、白天睡的日子。在一个老师的建议下,夫妇俩带着天天搬到村里,让她学做饭、养小鸡小狗。这不是一个励志故事,而是有困境、有小确幸的生活。
《彩云之南》,比尔·波特著。二十多年前,比尔·波特供职于香港一家英文电台,凭借给电台做旅游节目的机会,他开始有机会到内地旅行。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人类学时他已经对中国的少数民族产生了浓厚兴趣,走完黄河源头后,他就到了广西、云南和贵州。有机会跟着他的路线走一遍,应该挺不错的。
《野火集》(三十周年纪念版),龙应台著。1985年,《野火集》在台湾出版,收入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看龙应台写的80年代的台湾,会不会有熟悉之感?
《锐词.2013》,新周刊出品。“词语不断自我更新的生命力,是幸也是不幸,今日之‘锐词’,就是明日之老朽,深埋于尘土,把旧日之历史,裹挟其中。”(蒋方舟)新周刊出品的又一图书系列,收入每一年度最流行、最能反映本年度特征的关键词、热词。2013年的年度热词必须是“中国梦”啊。
《刁嘴》,汪朗著。汪朗写到他有个同事,在中国饮食上精益求精,却对西餐毫无感觉,出国采访只好以面包生菜度日。“不管是折耳根、‘气死’(奶酪),还是鞑靼牛排,都应该先拿来尝一尝”,在饮食上不妨来点五湖四海。他父亲汪曾祺也说过类似意思,一个人的口味最好杂一点,否则,是个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