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顺荣、笔名田耕,号卧牛斋主人,籍贯浙江嘉兴。历任嘉兴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刑侦队长、副局长、局长等职,一级警督。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家乡的银杏树》《散草集》《卧牛斋文集》《卧牛斋诗集》《家园若梦》等一系列作品。
第二章:达吉寺、经幡、朝圣者
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平静庄重的高原便渐渐露出了本来面目。气候变化无常,风起云飞,我还未从望见天空中那蓝天白云的激动中醒来,面前已飘起了片片雪花,刚下车举起相机按动快门,一转眼已风退雪消。刚才还遮天蔽日的云雾,纵然不甘退去,也已幻化成柔曼的轻纱,在远处的山腰间漂移。
通过一位喇嘛的指点,我们来到此行参观的首个藏传佛教的寺庙——达吉寺。远看,达吉寺显得深藏不露,这里散发着一股若有若无的幽香,它恬静而隽秀,沉实而深刻。走进寺院,寺庙并不大,但风格迥异的大殿,色彩艳丽的雕塑、壁画,神秘的唐卡,排成长廊的传经筒,一切都那么新奇。
连寺内许多佛像的形态、装束也与内地的大相径庭。看来,不仅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塑一方佛啊!
置身其间,我们立即被这强烈无比的宗教气氛所包围。经幡猎猎竖立在高处,法号声声从寺院深处传出,香坛上点燃着无数的高香,活佛在挨个为信徒摸顶赐福,所有经筒都在不停地转动……那份虔诚你只要见过一次,便感动得终生不忘。
临行前,我站在寺院的山坡上眺望,只见成片成片的云从寺庙上空流逝,像旗帜一样飒飒飘卷的经幡,有的仍很鲜艳,有的却已经被风吹日晒蚀去了色彩。经幡的色彩中最多的是橙色和黄色。
此外还有红色、绿色、紫色、蓝色和白色。据说不同的颜色在藏民的图腾中就代表着不同的事物。橙色是佛教最经典的颜色,黄色代表土地,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森林和草甸,紫色代表财富,蓝色代表蓝天,白色则代表白云,并象征纯洁。
原先以为悬挂于寺庙周围和藏民房前屋后的经幡,仅是一种图腾。后来才知道那上面写满着经文,不同的经幡书写着不同的经文,其中最多的就是藏传佛教中的“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六字真言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藏传佛教中的一重境界,是人与神灵的一种对话。所以,这个被浓缩了的六字真言被看作是藏传佛教经典的根源。
藏传佛教要求信徒祈祷的方式,就是要循环往复地不间断地持诵思维,念念不忘。惟有如此,才能功德圆满,获得解脱。所以仅在心里默读、口中念诵已经不足以表现信徒的虔诚,于是他们才会将经幡树立于天地万物之间,让它栉风沐雨,每时每刻只要风吹拂经幡一次,或者经幡被雨水湿润一次,就是诵读了一遍经幡上的经文。
将心中的信念,交给大自然去诵读,这是惟有藏民才能创造出来的祈祷方式。它源自于这个民族自古以来与大自然之间亲密而神圣的关系。生活在九寨沟一带的藏民,世世代代信奉的苯波教,与其说充满着人文理性,不如说更依重自然象征。
他们崇拜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河湖泊土石草木乃至飞禽走兽,并不把君临天下的帝王将相放在心上,他们向山神水神树神求福祉,并不希望祖先的荫护,这足以证明藏民对他们崇奉的自然之物是怎样的执著。他们让大地万物风霜雨雪温柔那虔诚的经幡,让日月星辰时时刻刻诵读自己的心声,将所有的愿望寄托在那猎猎飘荡的经文中,融会在他们对宇宙自然的崇奉中。
毋须置疑,在这样的信仰之下,才造就了童话般的九寨沟。让它远离了文化的深刻也远离了文化的贪婪,避免了文明的开发也避免了文明的破坏。生活在这样的一种宗教氛围里,男人们不会上山去砍柴垦荒,女人们不会去海子里洗涤脏物,孩子们也不会去上树捕鸟。
人与山水万物相依相伴共生共荣的真理,他们几乎无师自通,甚至来自一种本能的敬畏和珍惜。只要山青水绿鸟语花香,他们就心满意足,就能把日子一代代过得自在而充实。我们原先一直以为信仰只能靠自己的苦修去实践,却不知道信仰也可以祈求于苍山碧水、雨滴长风的。
藏民对藏传佛教的信奉可谓五体投地。那些路上的朝圣者,在猎猎长风中匍匐向前。双手向天。合十。屈膝。弯腰。胸口紧贴大地。双手向前平伸。曲躬。起立。双脚跨出等身长短。
再双手向天……在高天和厚壤之间,在长云之下,在大地之上,回响着朝圣者肚皮蹭磨土地的声音,额头敲击地皮的声音,心脏捕击胸鼓的声音,血液在血管里汩汩流动的声音,思想和灵魂在叩拜中升腾飞跃的声音。再没有比这更激动人心的了。
朝圣者的身影此起彼伏,将地平线点缀得生机盎然又慷慨悲壮。朝圣者的身影是灵动的风幡,是人体经筒,是行为经语。穿过风霜,穿过雨露,穿过雷鸣和闪电,他们的胸膛澎湃着滚烫的热血,他们的灵魂在五体投地中得到安然、安详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