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徐苏芳,女、文章多发表在《嘉兴日报》《南湖晚报》《中国石油新闻》等相关刊物!
二黑,一个很东北的名字,凭借这个名字,我们一行人居然通过层层关卡,顺利闯入中国最小的村庄——奇乾村。
去内蒙旅行启程之前做攻略的时候,一个叫做奇乾的小村落引起了注意,它不仅紧靠俄罗斯,而且村民大多是俄罗斯后裔,并且到目前为止,它是中国最小的村庄,只有11户人家60多口人,村庄原始古朴,风景秀美。
这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线,正符合我们此次内蒙深处游的想法。满以为只要行车路线规划合理,就能奇乾探奇,到了兴安岭区才听说,奇乾地处边防要塞,不是一个对游客开放的地方,加上已经进冬季防火期,必经之路有层层哨卡相拦,陌生人不能随便进入林区。为防止森林火灾不疏于防范,严格管理已成为一种常态。禁令将我们的满心希望打成泡影,很不甘心,又感到无奈和失望,心里还是祈望着能够去看看。
导游一付爱莫能助的样子,一切得靠自己努力。
寒冷的夜里,想尽了办法,终于联系上了家住奇乾村的二黑,二黑媳妇爽朗的东北口音透过手机传了过来,“来吧,找二黑家。”我接着电话,欣喜得心脏突突直跳。行吗?放下电话,忽然又觉得将信将疑,明天,能如愿吗?不管怎么样,我得试试,为了这份可能,得做百分百的努力。
哨卡前停车检查,我怯怯地报出二黑的姓名,毕竟有些心虚,望着长得五大三粗的守林员,我依他的指令给二黑拨电话,关键时刻,手机没有信号了,遮天的密林深处呼天不灵,“用我的手机打,有信号。”同伴递过她的手机,一根救命稻草啊,接通了电话,二黑媳妇示意我把电话递给守林员,也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只见守林员挥挥手,放行啦。终于松了一口气,顺利通过了第一道关卡,第二道第三道以至后来的几道关卡都有惊无险地通过了。奇乾村在望眼欲穿中映入眼眸,二黑家的招牌在蓝天下格外晃眼也分外亲切。
踏入奇乾,顷刻被庄严的氛围包围,121界碑傍河伫立着,五星红旗在阳光下迎风猎猎。眼望几米开外由一条浅滩分割的俄罗斯村庄,脚踏祖国大地的真实感油然而生,抚摸界碑,脑海里不断出现中学时代历史课上深感屈辱的《中俄瑷珲条约》和以后追加的《中俄北京条约》,祖国寸土寸金,一分也不能让,界碑代表着祖国,强大的祖国让清朝的软弱和奴性成为历史的教训,唯牢记历史,不忘前耻,才有今天脚踏国土,眺望邻国的自豪和踏实。
环顾村庄四周,木刻楞住房原始而又古朴,家家门前围着木栅栏,牛儿悠闲地在草地啃草,小狗儿撤着欢儿在村庄里跑,一群群飞鸟凌空翱翔,村里的小道上,只有我们这一群外来游客。
原始的木刻楞住屋背依着青山,屋顶的烟囱冒着缕缕炊烟,家家门前种着鲜花,这座深藏在兴安岭深处的小村庄,说它遗世独立,却又被千里之外的江南人惦记,说它像童话,它又不飘浮,真实地坦露在阳光下,说它像仙境,它辽远而又浑厚,粗犷中蕴含着精致。走在村庄里,心思随风飘散,只管享受这份古朴的静谧带来的安宁情愫。
额尔古纳河静静地流淌,河对岸俄罗斯的牛群在饮水吃草,天空是那么蓝,云朵是那么白。时间仿佛停滞,原生态让一切安静的元素归位,什么叫顺其自然,瞧,这才名符其实。
二黑媳妇长着一双蓝眼睛,俄罗斯血统的烙印很明显,她手脚麻利地为我们准备了满满一桌子菜,几样新鲜的蔬菜都是憨憨的二黑在自家地里摘的,我们品尝到了小鸡炖蘑菇,二黑媳妇很实诚地告诉我们,小鸡不是现杀的,但桌上蔬菜却都是刚从地里摘回来的,怪不得特别好吃呢。
依依不舍告别奇乾,汽车又钻入满天的秋林中,白桦、兴安落叶松从车窗前掠过,一条美不胜收的林间道路让人不忍眨眼,深怕错过了,这一路秋色斑斓,这一路写尽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