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节,是大琪第一次不能在家过中秋,也是第一次不能吃到大琪做的月饼,因为她上大学了,离家比较远。作为妈妈,看到昨天下午大琪对于中秋这一天的计划和安排,为她感到开心和放心。我们通过短信、语音、视频表达着彼此的祝福。
信息世界的发展,让空间距离变得缩短了,十多年前听说的打电话时对方干什么都看得一清二楚好像在眼前一个样,如今都已经变成了现实。心在,爱在,再遥远的距离已经不再遥远。
高考完毕、选择志愿、接收通知、大学报到、适应大学生活,大琪都在按照自然节奏进行着。当时,很多人问我们:孩子高考,紧张吗?得帮助孩子做这做那做很多事情,一定会很忙碌很辛苦。
也许孩子比较自主自立、也许我们比较放手和相信,孩子一路钻研一路走来,还给亲戚家的孩子和同学做了小参谋,省却了我们很多时间和精力。今天早上,我一醒来,还在回想这孩子在这几个节点上的一切如常、如愿的过程,真的几乎是由自己全部完成。
考大学,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关键事件,放到人的一生中去考量,也是一个平凡的迈向新起点的必经过程而已,若干年后,回头一看,已经成为精彩的故事,自己体验自己努力,故事足够深刻。作为爸爸妈妈,我们给孩子当起了倾听者、建议者,也给到了孩子足够的尊重。特别记得填报志愿的前一晚上,孩子认认真真写了一张志愿清单,请我们看一看,再指点指点。
大学入学前夕,看着大琪一件一件收拾行李的过程,心里是欣慰的,也是荣耀的,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终究要自己完成,父母所希望看到的正是自己的孩子可以逐渐地学会照顾好自己。随着报到时间的临近,偶尔跟我们说要帮助做点什么,我们也是全力相助,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为孩子做点什么有一种作父母的满足感。除了必要的物质支持和方向的引领,有一个重要决定是我们作为爸爸妈妈坚持做的,那就是:爸爸妈妈亲自把大琪送入大学。这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也是又一次对大琪开启新的学习生活的见证。看着她入校后,有条不紊地办理手续、购买宿舍里欠缺的用品,我和老公像大琪的朋友一样只是跟随着,当起了帮手……
大琪入学后,我们的家庭群被置顶了,大琪的学习、生活的许多瞬间,借助图片、视频的方式让我们感觉仿佛就在眼前,如平常在一起。对孩子刚刚入学可能会面临些不适应的小小的担心,逐渐感到是多余的。
“大琪,中秋节快乐!”,“姐姐,一会儿吃月饼。”,“我们在阳台上看着月亮吃月饼,月亮就会告诉姐姐”……彼此带着满满的爱祝福着。只要心在,在哪里都是在一起的,亲子之爱、姐妹之爱,穿越时空紧紧地相连在一起,随着圆圆的月亮升起来,不受乌云的遮挡。瞬间,沁入心脾地、血液沸腾般地温暖。没有想念,只有祝福;祝福我的孩子照顾好在自己,天天向上向善,精进学业,成长生命,归来已是热血青年。
前几天,回老家给父亲过了生日,说好中秋节不回去了。父亲的话仍在耳边:“就隔着这么几天,你们来回跑啥啊!放假好好休息一下。平时工作忙,也不要惦记着我,听从领导安排,把工作干好,好好地把学生教育好,你们是有工作的人干好工作我就放心,都好好的就行”。中秋节,这个重要的团圆之日,父亲的话给我新的思考:只要心在,小家就始终在一起;心若在,爱就在,不止小家,还要去圆融更大的责任、成就更大的家。
婆婆做着各种好吃的,跟随我去了奎文以后,她少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儿子了。似乎今天一定要尽到当娘的心,让儿子尝尝妈妈的饭菜的味道。老人家学会了使用微信,给大琪留语音、发图片、点赞、视频,样样都用上。似乎这些就是老人家手中那根线,无论孩子们走多远,她都能够远远地牵着。想起来,就连在奎文住着,中午看着我下班的时间到了也常会给我留语音,跟我说做了我爱吃的饭,问我回不回去吃,她这是怕打电话打扰我,影响工作。今天跟我们在一起,叮嘱很多的话是:学校里这么多孩子,得好好地看好、教育好,让家长放心。有许多体验:心在,爱在,家就在,业就在。
老公说要出差一段时间,他是去尽他的更大责任。我陪着他做着小小的准备,包括理发、买用品。这个节日以及我们从事的岗位的原因,三句话总也跑不出本行、离不开孩子。跟我分析结构化思维,向我分享这段时间所见所思,分享他对教育的、对生活的、对生命的理解。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上帝”借助我们并赋予我们一定的使命去做更多的事以服务更多的人,进而成长自己的生命、完善自己的生命。我依偎在他身边,走过超市,走过理发店,很希望我们没有开汽车,一直步行着走,边走边聊天,聊到很晚很晚。心在,爱在,团圆就在;心在,爱在,更大的团圆就在。
小菲“放肆”地玩了一天,各种各样的搞怪,自由自在地玩耍。一会儿用彩笔把脚趾甲给染了,一会儿用彩笔给自己画上了“胡须”,一会儿把柚子皮儿当成了面具,一会儿又把乐高玩具撒了一桌,一会儿又拿着五本绘本找妈妈一起阅读……。到阳台看了好几次月亮了,摆上座位,拿好擦手的湿巾,一人一个月饼,一人一块湿巾,拿出月饼先送祝福。今天,她是利用一切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机会提问题:爸爸妈妈会老吗?自己会老吗?自己在妈妈的肚子里时就爱吃榴莲吗?真的有嫦娥吗?月饼是怎么做的?老奶奶为什么那么老了?姥爷岁数多大了?什么时候带我坐火车?……对小菲来说,爸爸妈妈的爱给足的时候就是团圆了,就是有家了。暑假期间和姐姐跟随爸爸妈妈到成都几天,欢喜得不得了,面对新环境大人还不适她都沉浸其中了。多少时候,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那一份天然的与万事万物联结的主动。
静坐下来,观察久违了的阳台上的茉莉,一直在努力地生长;观察水箱里的乌龟,给了一点生肉仿佛吞下了整个世界一样满足,放在客厅里已经能够跟着人爬行……翻阅朋友们纷纷发来的祝福,分享着几位朋友对生命密码有新的发现的喜悦……闻着老公已经煮好了的白茶,继续阅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26年前首次阅读的体验与此刻再次联结,随着自己一点一点长大,对人、对事、对物的理解也在一点一点“长大”;此刻听着婆婆对小菲的带有恐吓的一句话“你不听话,我就不搂着你了啊”也已平和地接纳。
在这个团圆的日子,不禁深思:该圆的是什么?是一颗圆融具足的、平和喜悦的心。小时候,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是圆了;长大后认真完成学业,获得学业上的小成叫圆了;成立小家庭后,与自己的小家在一起,是圆了;融入工作,有一份该担当的岗位时,将自己这个主体结构进工作中并借由工作完成一份使命,是圆了;融入事业,为社会担当,为祖国分忧、创业是圆了;遵规循道,身心合一,持续精进是圆了;进则天下,退则田园,是圆了……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本是常态。如此想来,没有不圆的事,唯有不圆的心。想到儒家思想的“内圣”……从心开始,修行内在,心圆了,事圆了,世界圆了……
(于2019年9月13日)
董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