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温和的弗兰克
写稿需求,我看了太多的与教育相关的影视作品和纪录片,当然也还有一些书籍,即使如此,我依旧不敢说我懂教育,也不敢说什么是更好的教育,哪种教育方式就是对的,哪种就是不对的。但难免会有一些仅局限于在自己这个阶层、这个认知水平、这个年龄段的一些思考。不怕被嘲笑,只因有困惑。
我们是否应该对孩子更宽容。
01
中国社会近几年我觉得对小孩子越来越不宽容,至少在互联网上是这样的。我猜大概应该是一直以来就不太宽容,只不过如今很多事很多人都可以在网上被呈现。
飞机和火车上有小孩子哭闹的话,可能会在成年人之间发生一场恶战。
“你他妈能管好你家孩子吗?”
如果很不幸被录制下来,发到网上,恶评可能更无法入眼。
“要是我,我真想把那个孩子掐死。”
其实有些时候,被报道的因小孩子调皮捣蛋而发生的事件会让中国人更无法忍受孩子的一些童真行为。
某小孩高空坠物,砸伤路人。这个毋庸置疑,是孩子本身的无知犯了错,这个孩子是应该被教育或者惩罚的。但这样的事情被报道的越来越多之后,人们似乎对于小孩子更多的天性都无法容忍,认为他们应该和成年人一样很好地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和秩序,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他们父母的失职,他们父母的教育是失败的,你家孩子就是失败者。
甚至包括婴儿的哭泣,有些人都是无法忍受的。
02
竹幼婷在周轶君老师的纪录片里就说,在香港,一个妈妈推着车带孩子上街是很煎熬的事情,因为有时候小孩子会吵闹,妈妈会觉得这是带了一个麻烦,周围的人并不会给你很宽容的环境,尽管你是一个妈妈。但是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就不一样,除了有免费的大众捷运交通,而且所有人都会对妈妈表示尊重,并不会觉得你带着一个麻烦出来,妈妈是最大的,妈妈是boss,对孩子更是非常呵护和友爱。
可能有人说芬兰福利高,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少,跟中国不能比。确实,芬兰多彩的教育课堂是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70年的免费午餐政策更是我们无法比较的,政府还为新生儿免费发放衣服和护理用品是我们不可能做到的。
可能又有人开始说一堆福利国家的弊端和隐患,没关系,帕尔默的《福利国家之后》这本书已经很清楚地跟我展示过一切观点,所以我是了解的且认同很多其中的很多观点的。
但是,就对孩子更宽容这一点,我们是否可以做的更好,那些动不动就说真烦那些小孩子,想把他们消灭的人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宽容。
03
《他乡的童年》印度篇中,来自(中国)台湾的陈子齐是一位可爱且充满创造力的男孩子。在印度的学校里,他有好朋友爱他,有老师爱他,大家都知道他喜欢阅读和唱歌,他常常被老师鼓励,因此非常有自信。
“妈妈,原来我也是可以做好这些事情的。”
但是你不知道,他在(中国)台湾上学的时候,老师和同学都嘲笑他,认为他太傻,因此他不想出门,一直在家从而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他曾经跟妈妈说过,
“我是不是这个世界最差的孩子”
“我是不是这个世界最笨的孩子”
“我是不是不配留在这个世界”
作为母亲,听到一个小孩子说到这样的话,内心可以说是心痛。
因为陈子齐有多动症,在(中国)台湾的老师看来,你必须是一个乖乖的孩子,要听话,曾多次建议陈子齐吃药。但是吃药就会抑制孩子的创造性,所以妈妈带她去印度上学。原来是因为有工作在这边,现在完全就是为了他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04
从纪录片来看,芬兰和印度对孩子的包容性似乎更强,似乎更会鼓励孩子,让他们有信心去做任何事。
但是日本就是另一个极端。
日本的幼儿园从小就会刻意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的意识,无论是公立的身体教育还是私立的开放式教育,都在各个细节上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如何不给别人添麻烦,如何自我约束,更好地在日本这个集体主义强烈的、有着严格的社会规则下生活。
大阪的莲花幼儿园就让孩子早晨进行体力锻炼,从幼儿园开始就学会严格执行老师的命令,还有学习大声喊叫来表达自我和情绪,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规则和秩序,这些在幼儿园就已经渗透。这所幼儿园在过去六十年曾经让孩子们赤裸着上身锻炼身体,后来在2019年四月迫于舆论压力中止这种教学传统。这种体力上的挫折教育应该早有耳闻,日本小学生在雪地里赤裸着奔跑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东京的藤幼儿园有着“禅”含义的圆形设计,很多优秀的设计理念偏西方的开放式。大树种在教室和教室之间,上面铺满了网,方便孩子们可以爬树,当然爬与不爬又是他们个人的选择,充分为孩子提供撒野的场所,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幼儿园的圆形草坪并非会非常规矩地打理,地面本身不平整,会有高有低,园长偶尔还会在中间种植,所以会偶然看到小花从草坪里长出来,这会给孩子们带来不方便。当孩子们面对不方便时,他们就会开始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并决定如何对待这些不方便。
无论如何,日本的公立和私立教育可以说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寻找平衡点,但最终它还是一个纪律严格的社会,大多数人会对自己极致压抑,从而保持对他人的不打扰,被格式化,但这真的一定好吗?
你会看到日本很多书籍和影视作品里透露出的完全是另一回事,因为这些似乎成为他们宣泄的出口,作家只有在书中才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日本文化成为了他们的排欲沟,因此会出现很多变态的文化产物。
#
很明显,我们在社会秩序方面极度崇拜日本人的遵守规则,在成就自我方面又极力推崇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宽容,所以,我们特别矛盾。
当遇到孩子吵闹时,你会感叹日本的孩子真懂事,又听话又会打扫卫生还不叫嚷;当看到孩子逐渐没有了自我时,你又会想起西方的开放式教育,什么素质教育是真好,还能保持孩子的天性。
在任何国度,你都会发现,越优秀越有钱的人,越对孩子会更宽容。因为他们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在社会中对别人能有更多的宽容,有更好的综合品质。当然这只是一个导向,是一个趋势,那些天天小嘴叭叭特能装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除外。
但无论如何,我们其实都应该对孩子有更多的宽容,而不是过多的指责和无法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