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孙志强,嘉兴教师,阅读与写作爱好者,退休后任《秀洲区军事志》、《油车港镇志》主编。
呈现在盲人眼前的世界本是一片漆黑。
可有位可敬的盲人却凭借点燃在自己胸中的一盏心灯的辉照,在迷宫一般的人生隧道里頑强前行,在茫茫人海的世间书写着无私的大爱。她就是名闻遐迩、殊荣等身的嘉兴市政协委员、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盲人推拿师朱丽华女士。
朱丽华1957年出身于老油车港集镇的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少年时代的她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也有过美好的梦想和憧憬。可十八岁那年一次意外的亊故无情地把她推入了黑暗的深渊。她双目失明了。由此她在徬徨苦闷中度过了整整七年足不出户的难熬岁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当她因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焦躁不安之时,1983年媒体上对现任中国残联理亊长张海迪身残志坚故事的大量报道传入了她的耳中。它似一股春风吹开了她的心扉,更似一束火苗点亮了她的心灯。“张海迪瘫坐在轮椅上都能做那么多的亊情,我为什么不可以?”她暗暗下定了要自强自立的决心。
不久,朱丽华终于跨出家门到杭州参加了省首届推拿培训班。她从零开始刻苦学习盲文,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推拿技术。学成后被分配到嘉兴福利院医务室负责医治脑瘫儿童。经她精心治疗,成功地使4名患儿重新站立了起来。
初战告捷使她信心倍增,经过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她成了嘉兴首位有证盲人中医师,在患者中逐渐声名鹊起。
为了使自己的心灯发出更大的光亮,更为了用自己的火苗去点燃更多的处于困境中的残疾人的心灯,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体制内的工作,创办了丽华推拿诊所。
如今她的诊所内已有13名残疾员工,对所有员工她都包吃包住,还给予不菲的报酬,有的年收入已近十万元。同时她还先后让100余名残疾人跟随她学会了推拿技术,使他们相继走上了就业、创业之路,从社会的“包袱”变成了有用之才。“让更多的残疾人活得有尊严,这是我最大的快乐”,朱丽华深情地说。
朱丽华自己只有初中学历,踏上社会后她深深地感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因此便萌生了尽己之力去帮助贫家子弟完成学业的初心。
从1991年起,她就走上了助学帮困之路,28年内她共资助了市内、市外的贫困学子480人次,资助金额高达333万元。她的心灯照亮了这些面临因贫辍学困境的学子的前进之路,由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改变了他们的家庭,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增添了力量。她的义举的价值无可估量。
每年暑期都是朱丽华最忙的助学季,她要参加学校、社区、媒体、慈善机构、红十字会组织的一场又一场的助学活动。单是今年她就结对帮扶了46名嗷嗷待哺的寒门学子,捐出了36.8万元。一辆轿车没了,而社会却得到了46匹“宝马”。
朱丽华心灯的光亮还照到了偏僻山区。2017年她在姐姐的陪同下去到了远在400公里外的龙泉大山深处,一下就结对了5名准大学生,承诺负责到他们大学毕业。龙泉市副市长张长山感动地说:“朱医师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内心却无比光明”。
朱丽华并不希冀受助学子有所回报,她唯一的要求是所有受助者都要好好学习,每学期通过电话向她简要报告一下学习情况。她对这么许多受助者的求读学校和毕业后的去向都记得清清楚楚。同学们也大多知恩图报,假期和年节常去看望她。对带点土特产来的同学她还会包个红包还之以礼。她和许多受助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朱丽华是位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
2007年嘉兴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时,她捐献了1万元。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捐出了全市个人最高的10万元“特殊党费”。
这些钱都是她通过诚实劳动积攢起来的,而她对自己的生活则节俭到近乎苛刻的程度。她一生不婚,无儿无女;她至今没有买过一套住房,一直以诊所为家;她出席重要活动时穿的衬衫才100 多元,鞋子更是仅18元;她平时吃的是与职工一样的饭菜;她有亊外出照样挤公交,不打的;她每月的化销从不超过千元。她说:“自己少化1元钱,就能多捐出1元钱”。不忘初心的朱丽华心中想的只有别人,唯独没有自己。
2018年4月27日,她又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她郑重地签署了“器官捐献书”。
“等我哪天去了,器官捐出去,骨灰撒到大海里,不占人间一寸土地”。
“我的财产、我的器官、我的一切都要捐献给社会”。
听闻此言,我这个为师的不由不想起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的名句:“他对于我,渐渐地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藏在皮袍下面的‘小来。’”
“我助学的目的是为了传递爱心。我相信爱心会在他们身上不断延续,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石沉大海,总会在某一天再次闪光。”
她对光明的未来充满信心。令人欣喜的是,已年过花甲的朱丽华胸中越燃越旺的心灯正与越来越多的受助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心灯共同汇成了一片光的海洋,照亮了诗画浙江的大地,照亮了芸芸众生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