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蒲甘——万塔的倒影(4)
文\娥眉
夕阳之下,半空的云霞投射出奇异的光辉,这片佛塔林立的蒲甘大地,被涂上了一层油润的金光。仿佛天空中真的有佛陀带着那若有似无的笑容,静静的俯看芸芸众生,释放着永恒的智慧与慈悲。
远处,密林,平原,乡村、道路,宁静祥和。近处,佛塔的倒影中,身着红衣的僧侣们,吟诵着那神秘的梵音,心无旁骛的沉浸于无尽的禅思之中。
在缅甸,走进佛塔佛寺必须赤足。清早的石板地凉似冰,正午则炽热滚烫,此时的黄昏,石板温润如玉,赤足而行,有一种万般皆放下的自在。
静立在僧侣们身后的我,感觉那如诗如梦的梵经,似乎在隐隐约约的叙述着一个悠久的传说……传说很长,初踏佛地,不可能听懂,亦不可能看懂,须心怀虔诚,沿着阶梯逐步攀登,才能渐渐领悟佛陀的思想与佛经的奥秘,体会那种震慑心灵的力量。
但无论懂与不懂,在缅甸,佛塔所承载的佛教文化,已深深融入民众的生活之中。佛塔、佛像是供人们日常亲近膜拜的,损坏了就会有施主捐款重修,佛塔、佛像在不断的新生中,接续着古代的神秘幽光,也接续着每一代缅甸人的日常生活。
在缅甸,每位男人一生中至少要出家一次。年少时,由父母送去佛学院出家,长则几月,短则数天。经过短期出家学法,如果孩子认可出家的生活方式,愿意终身学习、承担弘法,则可选择正式长期出家。对贫寒之家的幼童,这也是一条解决生计并学习知识的途径。
即使没有出家,每位普通的佛教徒都会遵循这样的生活轨迹:清晨起床,冲澡,礼佛,打坐,念经,然后各自开始一天的生活和工作;晚上回家,也会诵经拜佛后才休息。佛教戒贪,所以三餐饱足后,缅甸人并无太多积攒财物的野心,捐钱捐物供奉寺庙都非常慷慨。他们已视布施为生活必需,自己过生日做布施,为父母或远方亲人祝福时做布施,而且每日都会布施到家门前托钵乞食的比丘(和尚)和比丘尼(尼姑)。
在缅甸,僧侣的社会地位最高。但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僧侣们仍沿袭原始的佛教制度,挨家挨户托钵乞食,恪守小乘佛教过午不食等佛教戒律。天刚蒙蒙亮,僧侣们已经出门化缘,列队赤足,快步行走,在每家门口只站几秒,迅即离开。施主可捐出家里最好的食物,也可不捐,繁简由人。有条件时,可清晨四点起床烹制一大锅饭菜供奉,也可布施日常的米饭粥菜。比丘可以每天上午出门乞食,而身着粉色袈裟的比丘尼,每周只有两天允许全天乞食化缘,所以施主们会多布施一些生米、鸡蛋和干粮给她们。出家的僧侣们一天只用两顿斋饭。早斋约在5时40分,午斋约在10时30分,其余的时间,只能喝水。打坐、化缘、吃斋——这就是每位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牛群,每日从村落中的佛塔下走过;农夫们,扛着农具,与佛像一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妇女和儿童,在香火旺盛的佛塔边售卖鲜艳的丝巾和水果。从偏僻的乡村,到繁华的城市,大家都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不怨,不卑,过着千百年来承续下来的淡淡的佛系生活。
即使他们穷,房子破,设施陈旧,没有值得炫耀的经济成就,但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内心对自己的佛教文化感到非常自豪。无论是头顶菜篮的女人,神情静穆的僧侣,脸上写满沧桑的老者,还是眼神清澈充满好奇的孩子,时时能感受到他们的平和与友善,付出的所有笑容均能得到善意的回应。
那些善意的笑容,真的美!
那种在信仰面前,人人平等的尊严,真的美!
世上有太多的擦肩而过,但更多的时候,是故意的错过。
无论是与一种美,一个人,一个国家,还是与一种宗教。
生活在狭小的世界里,对美的概念当然狭小。只有走出“我”的世界,才能发现美的千姿百态,才能发现更多的美。
暮色四合,所有的佛塔都被黑色的大幕掩盖了。当明天将幕布再次掀开的时候,又是一场新的轮回。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如僧侣们那样长时间光脚走路,忍受饥饿,日日打坐念经,不仅是对意志力的一种考验,不仅需要佛缘,更是命运的一种选择。
佛陀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或许,日日如修行一般,直面苦难,欣赏美好,坚持过好当下的生活,也算微渺众生对佛陀的一种颂赞吧。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