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郡的一个墓地里,人们如果不注意,就不会发现有一块小小的、并不显眼的、露出地面仅有半截的墓碑,上面简单地刻有:
L, M.A
1832-1888
墓碑是那么矮小、简陋,连姓名都没有全部刻上,只用姓名的缩写,这实在很少见。但是,就在这半截石碑之下,埋葬着一位了不起的美国女作家,她就是路易莎·梅·奥尔科特832-1888),也就是著名的小说《小妇人》的作者。《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有她的介绍,上面说:“奥尔科特,美国女作家,以写儿童读物闻名。《小妇人》是她最成功的作品
在美国文学史上,《小妇人》一书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欧美许多家庭珍藏的必备读物。作家王炳根先生在《路易莎的家》中介绍这本书时说:“《小妇人》是一部以温馨甜美的笔调抽写家庭生活的小说。
作者所提倡善良、无私、慷概、尊严、宽容、坚韧、勇敢等亦是人类永远尊崇和追求的美德和信仰。所有这些,赋予这本书超越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也正是它成为不朽的经典魅力之所在。”
《小妇人》的影响力从影视改编上可以略知一二。这本小说备受好莱均的青珠几十年来它先后三次被搬上了银幕,最近的一次改编是在1996年,由澳大利重的女导演阿姆斯特朗执导。《小妇人》在银幕上的走红,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本小说的巨大影响力。近一个世纪来,妇女的地位和命运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小妇人》仍然能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读者的共鸣,说明了小说有着普遍的意义和永恒价值。奥尔科特的传记作家埃德拉·切尼在为她写的传记中写道:“21年过去了,又代人已经成长起来,但是《小妇人》仍然保持着稳定的销量。母亲们读着这些姐妹的童年,延续着自己当年的欢乐。她们看着这些小姐妹的脸,不由露出灿烂的笑容,或者因为读到小姐妹的死而热泪盈眶。”
奥尔科特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康乃狄克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布朗逊奥尔科特(1799-188)靠自学成为一位信幸超验主义的学者,与当时美国著名学者爱默生、梭罗和霍桑交往甚密。虽然布朗逊有“考科德圣人”的美称,但是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不切实际的人,整天谈经论道,却完全不知道如何维持家庭的生活。这样,养家糊口的重担就落在了妻子和女儿的肩上。
奥尔科特在姐妹中排行第二,小时候她非常海气,像个假小子一样每天都闲不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渐渐懂事。《小妇人》里的主人公乔的成长经历,就有许多她的影子。在奥尔科特的少女时代由于沉重的生活负担,她不得不很小就外出做工她在学校教过书,还当过裁缝和护土。19岁那年,她甚至还到别人家里当过佣人。然而,正是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她的思想比一般人早熟,也正是苦难的活使她认识了社会,培养了她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父亲和父亲朋友们的影响下,奥尔科特形数在很有名望的《大西洋月刊》上陆续发表了一说和戏剧作品,如《医院随笔》。尤其是她以巴纳特为笔名创作的一系列惊险小詫,如《波琳的激情与惩罚》,情节曲折生动,扣人心弦,颇受当时读者的欢迎。这些创作不仅赚得了稿酬,改善了家里的生活境况,更重要的是她因此而积累了丰的写作经验,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68年,奥尔科特应出版商托马斯之邀,写一本“关于女孩子的书”。于是她以她儿时印象中的家庭生活为原型,在1869年完成了《小妇人》一书。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本《小妇人》使奥尔科特在文坛上一举成名。这本书给她带来了丰厚的收人,在1869年的一篇日记中她写道:“感谢上帝,债务全部时”
此后,她的一些以自己早年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陆续出版,其中包括《墨守成规的姑娘》(1870)、《乔大妈的废物袋》(6卷,1872-1882)、《小男儿》(1871)、《八表兄妹》(1875)、《乔的男孩们》(1886)。
后来奥尔科特的生活虽然得到改善,但是长期艰难的生活还是影响了她的健康。在她的父亲于1888年3月4日去世后只有两天,她就追随父亲离开了人世在康科德城的列克星顿路的奥尔科特写作《小妇人》的那座楼房——即奥尔科特经常提到的“果园庄”,现在已经辟作“奥科尔特故居纪念馆”,列克星顿路现在也改名为“奥尔科特路”。据说二楼向阳的一大间屋就是奥尔科特写作的书房兼卧房她一生一个人生活,没有结婚,更没有小孩,所以书房兼卧房对于她来说已经足够了。她对生活的要求很一般,只要能够安心地写作,就非常满意了。所以死后,一切都安排得极为简单,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