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对善良有一种刻板印象。似乎善良就是完全的“利他”,是别人“麻烦”自己,会将我引向一条正派却不怎么轻松快乐的人生道路。
所以哪怕我知道善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也只是对善良投以尊敬、对践行善良之人报以敬仰,却很少将其践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顿悟似乎往往发生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那是源于我看见的一段文字:
其实人们之所以追求善良,不单纯是为了利他,更是通过这样的利他实现最高境界的利己——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是啊,人处于世,不就为了“心安”二字吗?
善良通常只在抬手间,而不愿被占便宜的斤斤计较却劳神伤力、浪费大把时光。最重要的是,善良还能给我们带来愉悦安宁的心态,这就是善良最珍贵的副产品。
陈果在《好的孤独》里说,一个人的善不是奉献给他人,而是最终奉献给了自我的良心。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综艺,是记录好人好事的:
摄像头拍到了广州一条街道上,一位环卫工人突然摔倒在地。这时,有一位学生妹妹正好路过。
她停下来,看着环卫工人,就这样看了好一会,似乎在犹豫什么,但最后她还是没有帮助环卫工人,她拖着箱子离开了。但她心里显然并不好受,所以频频“三步一回头”。
正在大家惋惜感叹之际,几分钟后,这位小妹妹又倒了回来,这时,她手里多了一瓶水。她把水递给环卫大叔后,又再次拖着箱子离开了。
这次离开,她心情显然是舒畅了,步伐轻快,马尾辫甩得老高。
后来,记者采访了这名学生妹妹:“你为什么又决定倒回来帮助他?”
学生妹妹回答了这样一句话:“我其实不是为了帮他,我只是为了我内心能安宁。如果我今天没有帮他,恐怕这一个月都会活在愧疚里。”
所以,我们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选择做一件好事,不是为了回报,不是为了别人如何评价我们,其实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心里的那份问心无愧,为了那份俗世难得的心安。
曾经看过一个非常感人的泰国短片,叫做《把善意传递下去》。
在视频中,一位小男孩为了给母亲治病,偷药,后来被店家抓到。店家指着小男孩的头,不断责骂,还说要把他送到警局,小男孩内心非常害怕和紧张。
旁边一位大叔看到后,心有不忍,便出钱帮男孩买下了他需要的药,并给了他一份包菜汤。
大叔没有想从男孩这里得到什么回报,他所做的完全只是因为善良,只是因为不忍。
可是有时候世间命运轮回就是如此奇妙,一个无心之举多年后却结了善果。
30年后的某一天,那位大叔在做饭期间突然倒下,进了重症病房。而治病所需的医疗费,远远超过了这个普通家庭的承担能力。
大叔的女儿愁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就在这个时候,女儿醒来发现账单应付款为零!
原来,是父亲的主治医生帮助父亲付清了医药费,而这位主治医生,就是大叔30年前帮助过的那位小男孩。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生命的本真就是这样,你今天付出了爱与善良,经过时间的发酵和流转,它便以另一种方式让你的生命变得更加美好,人生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有一句名言:
“他人是我,他人是另一个我,他人是那个不是我的我,他人是我所不是的那个人。”
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他人与我之间并不是全然隔绝的,“他”或许就是往日的那个“我”,而“我”也曾是、正在是、或将是某个“他”。
所以,当你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解决困惑,成就了他人时,就是在成就另一个自己。
特蕾莎修女写过的一篇名叫《不管怎样》短小演说: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特蕾莎修女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她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
可能常人都以为这样的人生一定很累,可特蕾莎却不这么觉得,她说帮助别人让她觉得幸福。
我想,这种幸福就是来源于善良给人的心情带来的愉悦和给内心带来的安宁吧,很多人哪怕一生只为自己而活,也不一定能有一刻活得如同特蕾莎快乐。
所以啊,善良不只是“利他”,也是“利己”,我们之所以这么做,不图美名,不求人知,只因如此,我才心安。
当我们回首一生,反省自躬之下时,若能觉得这一生已没有一个必须要说的“谢谢”,也没有一个必须要说的“对不起”,外无愧于人,内无愧于心。那是何等骄傲、何等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