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二月下旬,作为背包客的我来到了贵州黔东南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
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这大山腹地更能感觉到那种刺骨的寒冷,却依然不减我的热情。2006年,政府扶贫,开始在这里修路,打造特色旅游,进行开发,使人们开始走进苗寨,认识这一个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地方。至今已有十一年了。
景区门口安置了一个大的电子屏幕,介绍着贵州旅游。监控镜头和自动电子验票机,景区的环城车也管理得比较有秩序。
走进景区,偌大的村寨背靠着群山,错落有致的枫木吊脚楼安静地匍匐着,无限延伸。“苗人住山头”。1000多户居民区绝大多数修建在70多度左右的陡坡上,每一栋木楼都用石块堆成基础,鳞次栉比逐渐升高。他们在山地上搭出够大的平面,二楼都会伸出地基之外,突出部分以几根柱子从山坡上撑住,使得屋子呈半边悬空状,这就是吊脚楼。这些吊脚楼全部以榫头衔接。工匠们没有图纸,造型、结构都在师傅的脑袋里。是山城建筑的典范。
中午的时候,我们特意品尝了长桌宴。这是苗族的一大特色,每一个人都给了一个红色鸡蛋。吃之前,在脑门上轻轻叩三下,表示鸿运当头的意思。苗族阿姐一边唱着小曲,一边给大家倒酒。我平时滴酒不沾,但我还是破例尝了一小杯,酒是他们自己酿的米酒,味甜,绵软,悠长,有后劲。苗族的歌舞也十分优美。有一场免费演出来表现他们平时的日常生活。少数民族的歌舞都是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也表现了苗族人民千百年来勤劳、勇敢、坚强以及他们苦难的历史。
苗族,一个苦难深重、命运坎坷的民族。它和西方的犹太民族一样没有自己的故乡。为了躲避战争、自然灾害、瘟疫。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艰辛的迁徙过程。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历史上的苗族曾有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过程。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终于在云贵高原脚下安营扎寨,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苗寨群:西江千户苗寨。同时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服饰、饮食、苗医、歌舞……繁衍生息,代代相传。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所有的历史和传统都是口口相传。包括融合在服饰、饮食、生活习惯这些细节中的点点滴滴。
苗族是一个以银为贵的民族。他们把银饰当成身份的象征。再贫穷的家庭也要珍藏一些银饰作为家当,随身携带,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用银来检验某个地方的水是否有毒,野菜野果是否能吃。那些复杂的银饰装饰,都是在很原始简陋的作坊里手工制作出来的。他们把银饰作为衣饰缝制在衣襟边上、佩戴在身上。苗族俗语说:“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些人家在女儿年幼时就开始逐年为她打造银饰,一年存一点。等女儿长到十多岁了,在盛大节日和出嫁的大喜日子里,姑娘就会盛装打扮起来。把缀满银饰的最漂亮的服饰穿戴出来,以表示尊贵。
苗族的银饰从它诞生之初,就与苗族的信仰相关。苗族前辈相信,一切锋利之物皆能驱邪还可以消灾祛病。所以他们把银饰打造成吉祥物,同时把他们的一些历史故事也通过这些花纹显示出来。比如:像骑兵勇士,花草鸟虫,龙腾等造型。
下午,我来到山坡上的至高点,俯视着苗寨的全景。暮色中炊烟袅袅。如果天气好,看到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在夕阳下美轮美奂。
我们碰到了一位会说普通话的阿叔。他说,大家都说贵州“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真是这样。很多老年人一辈子未出过方园百里。现在好了,党的政策好,精准扶贫,改革开放,修了路,旅游也发展起来了,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真心感谢共产党领导。
余秋雨先生说: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在这青山怀抱的空间里,找到了人世间最精彩的汇集。
作者简介:韩进,本名韩大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