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原麦客
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上班时间不长的大学生,在和几个比他资历深的同事聊天的时候,愤愤不平,或者无比羡慕的说:“和你们比较,我简直就是个穷光蛋。看你们一个个有房有车,我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你们?”
每每遇到这样的年轻人,我会先判断他是自谦还是真的缺乏底气。如果是自谦倒也罢了,如果是发自心底的抱怨,多少让人有一些担心。我会忍不住质疑,他思维射程究竟有多远?是不是只把视角放在当下,而忘记了时间这个维度?
其实不止一个人这样考虑问题,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数不胜数。很多人看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优秀,是否做出什么成绩,都是在看这个人的当下。有点像炒股,仅仅买当下的输赢,并不关注长期的成长。
谁谁现在有好几栋房子,谁谁家里有一部豪车,谁谁现在身居要职。就像看一部热闹非凡的大戏,虽然演出很精彩,终和自己没多大关系。自己有多大能力,现有什么资源,一般都不清楚。就像我前边提到的那个年轻人,还没正式开始,已经输在格局上。
吴军老师在《见识》那本书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是王妈妈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初中刚毕业,王妈妈就让她外出打工赚钱。大女儿到富士康上班,每月能赚2000元。除了自己用,大女儿每月寄给王妈妈一些。王妈妈觉得不错,等二女儿读完初中,她让二女儿也去富士康打工赚钱。王妈妈又有一份收入,但王妈妈的日子依然非常窘迫。
大女儿在外边长了见识,知道打工每月也只能赚2000元左右。所以就劝王妈妈让小妹上学读书,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小女儿读完高中,上了专科院校,这样王妈妈的第三女儿就成了有技能的人,而不是靠出卖体力谋生。这个家庭虽不能短期改变贫穷的面貌,但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
可你想过没有,如果王妈妈继续按照原来的模式思维,没有看到更远的未来,而一味让所有的女儿都去打工,即使生十个女儿,王妈妈的生活依然不会有多大改观。
一个人的思维范围取决于他认识多少优秀的人,或者看过多少精英写的书,或者身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他的大脑里同时存在多少思维的模型。记得去年一期节目中,罗胖向所有读者汇报了“得到大学”一年来的教学情况。
令人不解的是,学员竟然来自各行各业,有外科医生、有轮船专家、有军人、有教师、有新闻媒体的策划人、有航拍专家、有消防队员等等。我那时想的是,这么多不同行业和背景的人,怎么融合?
我们普通人仅仅看的是表象,而罗胖却在打造一个个多维思维的神话。说的是开普勒有个较为形象的类比:一般人看东西关注差异化,而高手常常善于在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发现相同点。他哪里是在办一所大学,而是打造一批无所不能的变形金刚。
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决定性格的主要因素就是一个人思维的射程。你能看多远,你能思考多深入,就比别人拥有了某种前瞻性和预见性。我记得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中有一个很精彩的类比。戴上眼镜前和戴上眼镜后,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戴上眼镜后你就再也回不到从前,因为从此以后,你会看到一个更为清晰真实的世界。
那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差别,究竟会导致什么后果?日常生活也许没多大差别,但一旦遇到那些择业、找对象、结婚、合作、生死攸关的大事,往往不会被外部因素左右和影响,而会做出特立独行且正确的决定来。所以一个人思维的射程决定,决定他未来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