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荣辉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妈妈已经离开我们五个春秋了。五年里,妈妈的音容笑貌无时不在脑海中浮现。
今天是母亲的祭日,上坟回来的途中,路边的音响里播放着我小时候熟悉的歌曲:“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听着远处飘来的阵阵歌声,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和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小时候,妈妈讲的故事,至今我记忆犹新。妈妈不到九岁就失去了父亲,刚上完一年级就辍学了,姥姥去给大户人家做佣人,家里还有一个不到五岁的弟弟,也就是我的舅舅。家里吃饭成了问题,妈妈只好去做童工。在一个好心邻居的介绍下,去了一家卷烟厂干活。刚去的时候跟着师傅学,一天十个小时的工作量。师傅叫徐启贵,比母亲大不了多少,也就不过十几岁,但对我妈妈非常好,他看我妈妈小,身体又比较瘦弱,就让妈妈早点回去。妈妈拿着师傅给的二分钱.买上了六个煎饼.高高兴兴地蹦跳着回到家里。舅舅已经早早的坐在门口小板凳上等着妈妈回来,妈妈从咸菜罐里用筷子夹出来两綹咸豆腐,卷在煎饼里和舅舅吃了晚饭,分享了她一天的工资。
早上六点妈妈就要去上班,穷人家的冬天早上也特别冷。妈妈的早饭就是泡煎饼汤,热乎乎的喝下去,拿上自己用手绢缝起来的食品袋装上两个煎饼卷子当午饭。她把两个手抄在袖子里,戴上一顶小毡帽,围上围巾,再把脖子缩在领子里,就上班去了。
心灵手巧的妈妈很快就出徒了。每天按计件工资,刚开始挣三四分,随着技能的逐渐提高,工资从五六分挣到八九分,偶尔也有一毛的时候了。
母亲一天天成熟起来,身体也强壮了许多。渴望读书的念头一直压在妈妈的心头。一年夏天,学校又开始招生了,母亲去报了名,通过考试,编入了二年级二班。交了学费买了书,只上了半天课,中午回家吃饭弟弟在等她,凉锅冷灶,哪有饭吃啊?妈妈只好把新书用纸包好,放到油灯下面隔板里面的墙洞中,又到工厂卷烟去了。她13岁的时候,跟着徐启贵老师去了鱼市街陶瓷市场,为外地来博山买陶瓷的客商装车。装车是有技巧的,既要装得多,还要结实。车翻了,要保证陶瓷基本上不碎,小车五毛,大车一块。这样一来,家里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这时候舅舅到了上学的年龄,妈妈挣钱供舅舅上学。当妈妈出嫁的时候,舅舅小学毕业了,妈妈带着舅舅读过的小学全部课本到了婆家。
到了婆家,母亲从来不放弃读书识字,抽空就自学起小学课本。有的字不认识,就采取夹击的办法来解决。也就是前面啥字后面啥字,死记硬背,后来考试证明此法有效。当全国解放,到处百废待兴时,妈妈就想考一个上学读书能管饭的地方,当时淄博矿务局技工技术学校首届招生,妈妈如愿以偿的考上了,学校不但管饭,还发衣服,由此走上了新的生活,为了和过去画个句号,妈妈改名为赵新。
学校毕业后,妈妈还是一直坚持学习,自修了大专课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技术员干到工程师。退休后还是持之以恒,天天读书、看报。直到去世时,床头上还放着她老人家读过和未读完的书。
作者简介:杜荣辉,山东淄博人